政府须牵头创科产业化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05月08日

政府须牵头创科产业化

港人于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获得奖项。

香港创新发明再次扬威国际!在本月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香港代表团展出5间香港大学及7间科研机构所研发的创新发明,结果一共获得56个金奖及53个银奖,而其中一项锂电池回收技术更从全球近1000个发明项目中脱颖而出,勇夺全场最高荣誉大奖。

港人一向都以头脑灵活见称,而且甚具创意,亦出过「光纤之父」高锟和着名数学家丘成桐等对人类科学很有贡献的杰出人物,因此在创新、科研等领域一点也不「输蚀」其他国家和城市。不过,香港虽然有不少发明,但鲜为经济带来实惠,主要原因是创科投资巨、风险高,回报难测,窒碍了工商界的投入,以致很多优秀的发明品未能够产业化,只变成陈列品。

创意发明无实质产品

从近年的国际比赛屡屡获奖,足证香港不是没有创科人才。事实上,香港回归后已有逾百项科研成果获得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中国科技奖」。可惜的是,这些科研成果和创新发明,因乏人投资将其转化成商品,所以香港长期存在「有创意发明,无实质产品」的现象。

要知道,把科研发明转化成产品,并非只是将发明品大量複製生产那幺简单。科研创新是利用新的科技知识和创意,研究、开发新技术可应用的领域和更广泛的使用方法,重于科技的应用与可行性,属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至于把研究的成果转化成实际产品,并且将新产品推出市场,属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当中涉及到要计算生产成本、效益、市场、推广、回报周期等因素。

奈何香港是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商家和投资者一般都没耐性「放长线」,只希望可在最短的时间赚到钱,这导致很多创新发明在得奖后,因缺乏资金和门路将之产业化,便如泥牛入海,消失得无影无蹤。以「星之子」陈易希的发明为例,2004年他的「智能保安机器人」赢得美国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物理学二等奖,并因此获美国把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风头甚劲,可是他的发明却一直未有产品上市,这说明将发明品产业化并不容易。

融入大湾区利成果转化

其实这个问题已引起关注,习近平主席于去年作出重要指示: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国家科技部、财政部亦已出台政策,允许中央科研项目资金在香港使用,解决了「资金不过河」的困扰。另方面,香港创科局成立后,特区政府早于2015年便已提出「再工业化」的概念,希望利用创新科技,带动香港发展先进製造业。为此,特首林郑月娥在其第二份施政报告中提出,拨款40亿元支持「再工业化」,还成立「再工业化资助计划」及鼓励改建工业大楼,以加速本港再工业化进程。

可惜的是,特区政府现时还摆脱不了「大市场、小政府」的思维,在推动创科和再工业化发展方面,制订的政策仍偏向以支援为主,不敢做「牵头者」,因此难以给予工商界投入创科的信心。

笔者认为,特区政府要有勇气担当创科「牵头者」的角色,在推行「再工业化」时必须与境外,特别是大湾区内的工业持续发展结合,才能收到更大的效果。因为香港製造业已北移多年,大湾区的製造业可视为香港工业的境外延伸,两地融合发展也符合习近平主席强调「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的要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

特区政府应给予投身创科产业的工商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援,减低投资创科的风险。以改建工业大楼为例,如果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资助,以及允许参与改建计划的企业,更多地参与到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以市场需求主导产品研发,相信可加快创科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政府须牵头创科产业化
政府须牵头创科产业化
上一篇:肃清「佔中」余毒任重道远
下一篇:讲湾区青年故事应有血有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