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会议员
陈恒镔
三条过海隧道流量不均问题由来已久,每日数以十万计出行使用隧道的乘客和驾驶者都十分期望政府尽快作出解决。政府先后于1月及日前提出「隧道费调整方案」,之后又再撤回。而于最近的方案,政府为了提升立法会「通过」机会而增添两项「甜头」;即是倡议成立「智慧交通基金」,资助驾驶者安装智能装置及支援运输业界开创新科技以及落实探讨「不同时段、不同收费」挤塞徵费研究,并承诺会于2023年,即是收回西隧之前完成法例修订工作,以期尽早实施。然而,政府两次都是在提交立法会前夕,评估了形势后认为通过机会甚微而最终撤回方案。
虽然政府反覆撤回方案,可是从中可看到政府誓要解决三隧分流不均问题的决心,决意要通过方案的诚意,这点市民是有目共睹,然而方案本身却存在缺憾,根本未能服众,作为议员又怎可盲目支持呢?
政府方案有缺憾
根据政府建议,西隧私家车收费由现时70元减至50元,这方案市民大多接受,因为西隧收费实在贵得有点不合理;然而,政府同时却将红隧及东隧收费,建议由现时分别20及25增至40元,前者增幅高达一倍,请问,作为习惯使用红、东隧的驾驶者,他们「转軚」意欲何为呢?
我们认为,至少居于九龙东的驾驶者就不会有此意欲,他们平日过海收费只须25元,一旦新方案实施,使用同一隧道,就「无故」多付15元;为此原因,他们会因而千里迢迢往减价20元收费的西隧吗?他们愿意不惜花费更多汽油而绕个大弯前往西隧吗?假使真的如此,沿途路段是否能保证畅通无阻,所花时间比以前更短吗?答案是:未必。所以,很多市民都认为这方案存在不公,向部分驾驶者开刀,难怪地区人士对政府方案毫不留情。
另外,政府指出方案最为受惠的,应当是来自新界东及新界西的居民,我们认为,政府此番评估似乎只看「死」的数据而忽略了活生生的民情。政府一厢情愿,认为新界东居民可以直接从尖山隧道接驳至西隧,再前往港岛区;不过,现实情况是,新界东居民一直抱怨吐露港塞车严重,繁忙时间从新东往九龙沿途已遇到不少樽颈,仅仅沙田新城市广场一带,已吓怕不少驾驶者,他们还未驶至沙田,已老早「避之则吉」循大老山隧道方向走了。
至于政府所谓「杀手锏」 中环湾仔绕道,开通后无疑对港岛区交通带来纾缓效用,可是至今我还经常收到来自新界西居民投诉,指西隧港岛区出口繁忙时间没有改变,依然混乱挤塞,未有因为绕道开通而有显着改善。事实上,自绕道开通后,政府一直未有提交详细的评估数据,因此绕道对于三隧分流如何带来实质影响呢?至今仍是未知之数。
宜採短中长期措施
要解决三隧分流问题,确实并非易事,因此,政府以为仅调整收费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未免太小看问题的複杂性,及后政府为了闯关而额外提出「智慧交通基金」及挤塞徵费研究,根本并非对症下药。
民建联一直倡议,要处理三隧分流不均问题,应採取短中长期,及施以配套措施相辅相成。短期而言,当局应透过补贴,使巴士、小巴及村巴一律免费使用西隧,贯彻政府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原则,也可迫使运输机构调低交通费,增加市民乘搭公交诱因。
中期策略方面,当局大可毋须收回西隧,也可先试採取「不同时段、不同收费」挤塞徵费,例如透过现有AUTOTOLL推行分时段收费模式,划分繁忙与非繁忙时间过海隧道收费,让市民体验一下挤塞徵费,至于安装AUTOTOLL费用,政府不妨考虑向该公司以优惠价为全港车主租用3年时间等等,方案可详议。长远而言,政府应完善各过海隧道出入口交通配套,研究兴建第四条过海隧道,进一步加强过海交通的分流。


下一篇::【港事讲场】港司法独立不容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