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林
香港医疗资源紧张,特别是公立医院医护人手短缺早已是老大难问题,因此,不论是前线医护人员、市民,还是政府,都希望可以引入更多海外医生,纾缓医疗系统压力,惟争论多年,却一直未能向前一步。食物及卫生局在3月初与医生业界曾就放宽海外医生执业试后的实习安排达成初步共识,社会本认为今次终于可以有所突破,可是本月3日的医委会上,放宽海外医生实习安排的四个方案再次全部遭到否决,令大家既震惊又意外。
必须引入人手
不容置疑,在如今香港医护人手如此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增聘海外专业医护人员绝对是最佳、也是能最快帮助解决问题的途径,儘管政府一直增拨资源培养本地医生,但一来培养出一个合格医生需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二来本地大学每年能输送的医护毕业生相比如此大的医生缺口还是严重不足。据估算,现时香港医生缺口大概有3000名,每1000港人中只有约1.9名医生,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地区,所以如果不引入海外医生,只依靠本地医生,那幺香港的医护人手短缺问题永远无法得到有效缓解,只能继续恶性循环,再加上老龄化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对医护人员需求只会更大,如果现时不想办法逐渐增加医护人手,今后问题将更严重。
新加坡都可做到
事实上,引入海外医生在港已讨论多年,香港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国际化、开放性的城市,各行业都有许多来自海外的专业人才,比如本港大学教职员工和教授都是面向全球招聘,金融等服务行业亦有许多海外员工身影,更不用说许多市民日常生活家庭裏都离不开的外籍家庭佣工,惟在引入海外医护专业人才上,香港却异常保守。在本港医疗系统裏,海外医生寥寥无几,只佔整体注册医生数目的1%左右,公立医院则更少,海外医生只有约0.2%比例,而同期新加坡和英国海外医生却达到了20%和30%。实际上,与本港相近的新加坡曾经也面临同样的医护人手短缺窘困,但通过放宽多项政策鼓励、吸引大量指定认可的海外医学院人才后,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医生比例大幅提高。为何新加坡可以做到,一直以国际化着称的香港反而畏畏缩缩,止步不前呢?
只看愿不愿踏出一步
或许有业界担心放宽海外医生政策,如果引入医生良莠不齐,或者难以和本港医疗系统融入,会造成香港医疗质量下降,但是放宽政策并不等于降低引入标準,医疗界和医委会完全可以和政府商量制订适合香港情况的海外医生考察衡量标準,比如新加坡就採取认可全球指定顶尖医学院培养的医生;同时,海外医生来港都会有一定实习期,这亦有助于他们熟悉适应香港医疗情况。以上这些问题和担忧其实都有可以解决的措施,惟现在引入海外医生的大门不开,今次四个方案全遭否决,把所有可能性和方法都堵死,又怎幺会有下一步探讨的空间呢?
对于香港来说,引入海外医生真的困难重重吗?其实不然,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成功引入海外医生的先例,香港有需要、有条件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优秀的医护人才,现在只是看愿不愿意踏出这一步而已。


下一篇::维护香港法治 支持移交逃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