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声撑引入外地医生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04月13日


学研社成员 文武

医护人手短缺,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引入非本地培训的医生,已经成为能够在短期内有效纾缓问题的可行办法,但是,医委会日前的会议中,否决了全部四个放宽非本地培训专科医生实习要求的方案,令社会舆论为之哗然。本地医生业界为保护自身利益,而阻止政府提出的方案,各界有必要以更大的舆论力量,支持政府吸收非本地培训的医护人员,以解燃眉之急。

须注重社会整体利益

医护人手不足问题严重,尤以公立医院为甚,今年初适逢流感高峰期,公立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和护士须长时间工作。医护人手不足,严重影响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质素,已成香港社会急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有些人更借题发挥,攻击新来港人士,以及香港特区政府的人口政策。不过,只要愿意理性分析,客观看待事件,不难得出医护人手不足的主要原因,乃本地培训的医护人手,无法满足市民对医疗服务日益增加的需求。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增加合资格的医护人员。

增加医护人员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增加本地的受训人员数量,二是直接从外地吸入人才。前者是远水,救不了正在燃烧的近火,即使政府立即增拨资源,增加本地培训的名额,最少也需要五至七年的时间,要培养出专科医生,则需要更久。所以,引入非本地培训的医护人才,最能解决目前的问题。

引入非本地培训的医护人才,无疑有可能会对本地的执业医生、护士的利益造成影响,因而医护界持谨慎的态度,是人之常情。但是,医护业界也必须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在平衡医护业界利益与全港市民利益的情况下,接纳合理的方案。

按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的说法,政府在这方面表现积极,局方于3月初与医生业界主要持份者会面,与会者包括香港医务委员会(医委会)、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香港医学会、两间大学医学院、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及卫生署的代表,共同探讨可行方案。政府的目的,相信就是要找出一个令业界可以安心的方案,以引入非本地医生来港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其实,香港向外地引入专科医生,他们在原居地已具有专科医生的执业资格,如果来港执业,还要面临诸多限制,尤其是还须由学徒做起,经过三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实习,根本没有吸引力,这实是留难外来医生,阻止引入外地医生的措施。政府在与医生业界多个组织协商后,提出的折衷方案,仍然是有多项附带条件的,包括必须在公立医院服务一段时期,这些条件对优秀的外地医生的吸引力,仍然不足。显然,政府是充分考虑了医生业界的利益,才有这样的妥协方案。

忽悠政府令人遗憾

虽然政府愿意妥协,医生业界却并不领情,甚至还在忽悠政府。与政府开会时,口口声声说支持政府引入海外医生,原则上同意放宽那些已通过医生执业资格,并在公营医疗系统以有限度注册安排工作一定年期的非本地培训专科医生,但到了真正投票的关键时刻,却全面否决所有的宽免实习方案,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医生业界对于自身利益看得过重,已经对香港整体的社会利益造成损害。社会各界有必要用更大的舆论力量,支持政府提出更好的方案,在全球吸引优质的医生来港执业,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公立医院服务。

多发声撑引入外地医生
多发声撑引入外地医生
上一篇:「明日大屿」破产论已破产
下一篇:引入海外医生难在哪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