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研社成员 文武
公立医院医护人手不足,近日再掀广泛关注。医务委员会前主席麦列菲菲支持引入海外医生,同时亦认同人口增加和人口老化进一步增加公营医疗系统负担。她续称,特区政府2003年大减医科生数目,虽则到近年重新增加,亦不能即时解决人手问题。香港公立医院医护人手不足,最核心的问题仍然是特区政府在医疗方面的规划和资源投入,未能满足社会需求,也须由此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令香港有更健全的公立医疗服务。
不应针对新来港人士
公立医院医护人手不足,引起医生和护士因工作压力过大而集会宣洩不满,获得社会关注,希望政府能解决问题,保障香港公立医疗服务水平和质素,保障公立医院医生和护士的合理权益。
然而,近期有一些人将问题的矛盾指向内地新来港人士,认为造成公立医院医护人手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有些人更加发起针对新来港人士的政治行动,攻击、谩骂新来港人士。这种做法的实质作用只是转移了视线,将社会的焦点由公立医院,以及香港特区整体公共医疗卫生政策上存在的问题,转向新来港人士,只能产生两方面的效果,其一是令公立医院和公共卫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再次被掩盖和拖延处理,其二是令香港社会分化,产生更多的社会矛盾,根本无助于解决医卫问题。
将公立医院人手不足的问题,转移到新来港人士身上,根本是一种欺善怕恶,欺淩社会弱势群体的恶劣行为。而热衷于这种无耻行为的某些政客和政党组织,更加隐藏政治动机,意图挑拨香港与内地关係,挑拨香港社会内部的社群关係,以从中取得政治上的利益,可谓用心不良。
客观地讲,正如麦列菲菲所说,人口的增加,加上人口老化,本身就会为公立医院的服务带来更大的需求,不论是本地出生的新增人口,还是由内地持单程证来港的新增人口,都会为香港的公立医院带来需求,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却不能将目前的公立医院及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都归咎于新增的人口。相反,倒要从政府的医疗服务规划查找原因。单程证政策实施已久,人口的增加全都有预期,如果规划得当,是不会出现医院爆满、医护人手不足的问题。
人口增长有社会发展的原因,也有经济发展的需求,人口增加确实会带来社会福利、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但同时亦能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人口老化等问题。看看日本的情况就会明白,在出生率低、人口老化严重的情况下,社会和经济发展出现诸多问题。对于香港的单程证问题,实应理性思考,单程证不但能解决香港市民家庭团聚的人道问题,对缓减人口老化,增加新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也有正面的作用。
政府须检讨整体规划
回到公立医院人手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政府在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社会事务的整体规划和资源投入方面,出了问题。医生和护士人手不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2003年前后,缩减了医护人员的培训名额,公立医院爆满主要的原因也是政府近20年来,投入公立医院的资源不足,未能跟得上人口增加和社会的需求。
如果再挖深一点查找原因,就是香港政府一直抱持的「小政府」的管治思维,将一些原本属于政府责任的社会事务,推给社会和市场去解决。近年,香港在房屋、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多项重大的民生事务上均已响起警号,问题频生,政府如果不改变「小政府」思维,仍然拒绝更多地介入社会民生事务,这些累积起来的社会问题,将来会成为阻碍香港发展,甚至带来社会不稳定的大问题。
公立医院人手不足是一个警号,政府有必要以此为切入点,整体检讨社会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提高长者就业率非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