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球场
李明生
前一阵子,「大白象」肯定是香港热门词之一,反对派尤爱以此形容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惟随着项目开通、使用量渐次增加,以致出现人多挤迫之窘,相关指控自然不攻自破、鲜再提起。遗憾的是,香港另有一只「大白象」,却可能一直存在着,只是大家不为意,但随着一宗新闻而映入大家眼帘──笔者所指的是香港大球场重建的新闻。
体育投放增 需求未同步增
近年,政府日益重视体育发展,故不惜巨资兴建启德体育园。不过,官方日前不讳言指,由于启德体育园将有更完善的同类设施,加上香港大球场本来就使用率不高,换言之,坦白说法就是「有点多余了」;所以,建议这个1994年才落成的场馆,改建为一般性质的公众运动场,座位数目由4万个大减至最多9000个,好让它降级予普罗市民、学校、社区等使用。按照「大白象」的定义而言,即是投入成本高、产出使用低,大球场无疑符合标準,除了使用率低,入座率同样低,就连举办最大型盛事亦鲜见座无虚席 现在,「『大』球场」不能再「大」,不得不削足适履、大降规模,更高度凸显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尴尬。
事实摆在眼前:即使政府大增体育投放,街上跑步的人也多了,惟在某些环节,设施供应的增加、升级,却始终未能刺激、创造相应体育需求。最佳例子,莫如审计署早前炮轰4年前才刚落成的将军澳单车馆乏人问津,其中单车赛道使用率仅约30%,许多设施如药检室等基本空置,另外健身室的使用率亦因邻近调景岭体育馆启用而大减;就笔者所知,单车场平日还会改为羽毛球场、摆放乒乓球桌等等,简言之就不是作单车场用。回想当初,港队在国际性单车赛事屡获佳绩,是故政府从善如流满足兴建独立单车馆的诉求;可如今,单车馆无疑沦为了一只「大白象」。再举一例:当冰岛在欧国盃和世界盃取得佳绩,人们又纷纷建议应效法当地足球发展;不过,笔者当时已撰文质疑,以冰岛建球场的密度,即每1650人就有一个足球馆及国际标準足球场,则以全港700万人口计算,香港就要兴建4200多座了!单以湾仔区为例,若按同一密度,当区就要差不多100个足球馆了!由是观之,香港有必要花尽资源,包括将资源如斯程度地倾斜振兴足运吗?(详见《冰岛足球 港可取经?》,刊于2016年7月2日《今日时报》A3)反过来,难道不怕真箇「倒钱入海」?也莫说,有无必要为了足球一事而花费大量土地了。
「原罪」与「光环」左右发展
的确,香港目前面对严峻的土地困难,每一寸土地都应争取地尽其用。某程度言,大球场即使改建为公众运动场,亦恐不是地尽其用的最佳出路;毕竟,湾仔现时已有一个公众运动场了,再多一个又会否嫌多呢?会否出现供过于求、「生人霸死地」之窘?只可惜,大球场的地段抱有「原罪」,要开发为住宅用途难免会变豪宅,因此难望获得社会人士支持;何况,大球场本身的体育「光环」,亦不容易更改用途,是故当局唯有「有限度调整」,仅重建改为另一运动场。君不见,就连湾仔的原有运动场,也有声音坚持「不迁不拆」?然而,以新代旧的讨论,为何打从一开始便抹杀任何空间?
说到底,香港须要避免大白象,就要研究「大白象是怎样炼成的?」一旦发现大白象,如何将项目重新活化,也有赖社会各界的理性务实思考。至于大球场能否摆脱大白象的厄运,还看大家实事求是的抉择。


下一篇::全方位解决土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