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障人士就业缓人口挑战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01月09日



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学院客席讲师、香港复康力量总干事 赵立基

看了一套在微电影比赛的示範电影,名为《八度》,电影是讲述一名大学生,因为交通意外导致肢体残障,须靠轮椅度日,故事乃描述他的心路历程及同路人如何帮助他逆境自强。电影名为「八度」,意思是指8%,即是指残障人士约佔香港整体人口740万中的58万。

劳动人口下降成隐忧

众所周知,香港人口在过去40年,由1978年的467万增至2018年的744万。人口虽然不断增加,但却同时急速高龄化及劳动力下降。劳动人口增长是推动一个地区整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过去20年,本港3.3%的经济增长中约1%源自劳动人口增长,所以当劳动人口下降成为定局时,对香港长远的经济必成一大隐忧,亦会削弱竞争力。

面对挑战,政府已採取不同的措施,例如鼓励本港僱主聘用年长及中年人士,并向僱主发放每月达4000元的在职培训津贴,从而鼓励僱主;为了鼓励更多女性投入劳工市场,政府将会多设幼儿照顾服务,例如政府将在2018-19年度起在北区、观塘区、葵青区及沙田区共增加约300个资助独立幼儿中心名额;以释放更多妇女劳动力进入市场。另外,政府亦会引入外来人才,以多方面解决香港劳动力的不足。

笔者认为,以上措施当然是有一定好处,但这约58万残障人口及潜在劳动力,实在不可忽视,政府和社会也应再加一把劲,鼓励大部分的残障人士投入劳动市场。虽然现时政府在推动残障人士就业方面有一些措施,例如推动社会企业、劳工处展能就业提供转介服务、政府以身作则聘请残障人士等等。可是,现时残障人士就业率普遍较低,很多因找不到工作而被迫堕入福利网中,过着倚赖别人的生活,不能贡献社会。根据《2013年香港残疾人士贫穷情况报告》,本港残障人士的贫穷率高达45.3%,比整体贫穷率19.9%高出一倍。他们贫穷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工作,以致需要依靠社会保障援助,而他们的失业率亦较一般人高出约50%。

科技创新助就业

当然,了解残障人士失业议题时,也必须了解他们的特殊需要,因为残障包括有长期病患、弱视、弱听、智障、肢体残障及精神病患等等,他们都各有不同的特殊需要。然而,大部分残障人士都有一定的能力及动机去找寻工作,愿意贡献社会,若我们只简单地认为他们没有能力或将他们的失业问题归咎于教育水平偏低,实在将问题过于简单化。事实上,不少拥有高学历的残障人士,甚至有大学学位的,往往也只能从事文书甚至低技术工作,对整体社会劳动人口来说是错配了。

现时传统工作模式已因科技的发展有所转变,往往可用科技替代人力及物力,工作人员也并不需要在固定地方工作,甚至可在家工作。最近一个建筑商会与两间专为残障人士服务的非弁利机构合作,聘请残障人士学习建筑资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技术。这技术是以建筑工程的各项相关资讯资料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位资讯,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资讯。这种技术适合肢体残障人士学习,学历亦不一定需要有大学学位,另外这技术不需要进入地盘或工地,只需要有一定了解及使用电脑的技术。这无疑使一般残障人士亦可投入建筑行业,解决建筑工程界长期缺乏人力之苦,绝对是双赢。

全球已迈向科技及数码化的时代,传统的工作模式已逐渐被打破,残障人士无疑确须面对因自身残障所带来的不便,例如行动不便,但只要有科技的支援,相信大部分可提升工作能力,从而投身工作及贡献社会。期盼政府及社会在新的一年加一把劲,增加科技资源及支援,使这58万残障人士可适切地投入劳动市场,共同创建香港繁荣及安定。

助残障人士就业缓人口挑战
助残障人士就业缓人口挑战
上一篇:香港要落实「四新」建议
下一篇:政治干预检控损法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