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李秀恒
在特首林郑月娥的首份施政报告中,指出「香港国际机场是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航运枢纽及人流物流交汇点的地位」,并提到,特区政府与国家民航局和澳门民航局于今年7月签订了一份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提升珠三角地区空中交通管理的效率,并展开具体的技术性研究,以推动大湾区内空域优化和协同发展。
报告中没有详细讲述备忘录的内容,其实那份名为「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效率」的合作备忘录十分重要,因关于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处于什幺地位,珠三角空域使用权如何协调,以谁为先,都可从中窥见一些端倪。
大湾区空管凸显港优先
该备忘录是由国家民航局空管局局长车进军、香港民航处处长李天柱和澳门民航局局长陈颖雄在澳门签署,而国家民航局副局长董志毅和澳门运输工务司司长罗立文亦有出席签署仪式,作为见证。
备忘录内容有五点,前三点均是为三方今后加强合作订下一些常设机制,包括日常协调和紧急通报的安排等,关键是第四和第五点。第四点写明「在流量管理方面,优先处理香港和澳门机场升降航班」;第五点「利用先进技术,展开粤港澳大湾区空域类比模拟工作,透过模拟珠三角地区空域环境及空中交通情况,进行可靠、精确及详细的分析,用作筹划和拟订空中交通运作程序及措施,为香港国际机场修建第三条跑道,澳门、广州、深圳、珠海等机场持续扩建和发展,在空域优化方面提供数据及技术支援」。
值得留意的是,备忘录把处理香港机场升降航班和支援修建第三条跑道,均摆在最前的位置。换言之,在珠三角五个机场之中,香港机场的「龙头」地位已不言而喻。正如香港民航处处长李天柱所言,备忘录针对流量管理提出多项措施,多管齐下,能有效促进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空管效率,循序渐进令香港三跑道系统达至最终每小时处理102班航班的长远目标。
好牌在手应好好运用
国家民航局副局长董志毅亦表示,未来三地会以「创新、协调、融合、共赢」为目标,共同在「一带一路」等倡议下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全面推进三地在民航领域的交流合作和互联互通,以支持香港国际机场和粤港澳大湾区各主要机场的发展都能发挥最大效用。
这说明,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的发展,一直获得国家民航局等相关部委全力支持。之前有人曾以「香港空域受制于内地的规限」为由,质疑香港兴建第三条跑道的效益,这种危言,可以休矣。
根据国际航空运输会预计,因为香港国际机场于5小时机程中可以覆盖全球半数人口,未来20年有潜力增加30个新航点,但必须适时兴建第三条跑道,才足以应付未来所需,否则只能错过机遇。而今,国家民航局很明确地对香港兴建「三跑」表示支持,确定了香港国际机场作为大湾区的空中交通枢纽地位,为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从这例子可反映出,国家在大湾区建设中的确预留了「好位」给香港。有了这张「好牌」在手,香港便应好好运用,不仅要尽力保证「三跑」工程顺利进行,同时须做好各种配套,包括加快在大屿山打造物流中心,早日落实东大屿都会计划,多建房屋及其他社区设施,为未来机场新增数以万计职位带来的人口膨胀未雨绸缪。
下一篇::房屋政策应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