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议员 柯创盛
自回归以来,房屋都是特区政府的施政重点,因此每任特首的房策理念都会成为全城的焦点。刚公布的施政报告,新房策以「置业」为纲,并以「港人首置上车盘」、「绿置居」取代出租公屋,以及「白居二」恒常化等政策作配合。香港作为华人社会,对置业有着根深蒂固的诉求,政府提出「置业为主导」本来无可厚非,亦可说是顺应民意。惟现实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基层市民在苦苦等候「上楼」,「置业」既非他们能力所及,以「绿置居」取代出租公屋,更会拖延他们「上楼」的步伐。当局为房策定位时,切勿忽略基层的实际需求。
说起「以置业为主导」,不少人可能会想起董特首时的「八万五」及「十年内七成家庭自置居所」主张。相比之下,董特首年代推动「置业」的力度,可能还比现届政府更甚。不过,董特首在鼓励置业的同时,亦提出了「把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短至3年」。至于董特首以后的两位继任人,虽然房策被认为是南辕北辙,但他们在增加出租公屋供应上,却是殊途同归。因此,可以说历任特首的房策虽然不同,但追求公屋「三年上楼」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种政策上的高度一致,其实代表了一种社会的期望。
再讲,虽然「绿置居」有相当的资助成分,但对数十万基层市民而言,有能力置业者恐怕只属凤毛麟角,故出租公屋成了他们「安居」的唯一选择。在先导计划下,「绿置居」的单位是计入资助房屋的「配额」内,换言之是不会影响出租公屋的供应,而基于「绿置居」的流转功能,反会增加公屋的供应,对缩短轮候册有积极作用。可惜,若新房策下出现「绿置居」与出租公屋「争地」,甚至是取代出租公屋,现时公屋平均等候4.7年的时间,就难免会延长,结果最基层的市民变相成了新房策的牺牲者。这不论从实际政策效果,还是从公众观感上考量,都不理想。
笔者认为,新房策重新以置业为主导,背后有其良好的意愿,无奈现时土地不足这座大山,实在难以踰越,故此处理房屋问题亦只能按部就班,稳中求进。笔者愚见,以「绿置居」取代出租公屋的步伐不应过快,以减少对轮候册的影响,亦减少基层市民的反弹。其次,政府应从原先规划作私楼的土地中,拨用某个比例作居屋或「绿置居」发展,以增加资助置业的机会。第三,政府应积极开展公私合作模式,并以私人土地兴建「港人首置上车盘」,避免与其他公营房屋「抢地」。相信这样既可惠及不同社群,又不致引来过大的反弹,能做到稳中求进。
下一篇::共享祖国发展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