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施政报告促和谐重民生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10月15日

文 | 里奇

林郑月娥即将发表荣任特首后的首份施政报告,作为一介普通市民,我们热切期望施政报告能兑现她竞选时的承诺,为香港带来一股和衷共济的清新风气,为市民带来和谐发展的新希望。

首先,我们热切期待她特意提早于十月金秋发表的施政报告,能够荟萃民意,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搞好社会气氛和营商环境

回归以来,本港政治争拗不断,政治化倾向日趋严重,尤其是近年从大学蔓延至社会的「港独」思潮,教唆部分青年离经叛道,引致社会日渐撕裂。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对这股浊流十分反感和痛心,急切期盼新一届政府在施政报告中勇于拨乱反正,还香港一个良好的社会气氛和营商环境。

我们冀望林郑月娥的施政报告,敢于正本清源,致力理顺行政立法关系,奉行过往行之有效的行政主导模式。冀望新一届政府能集思广益,致力应对立法会反对派政客以「拉布」等手段阻挠经济民生。建议多汲取外地先进经验,改良议事规程,堵塞「拉布」漏洞,让民主重纳正轨,成为维护经济民生的利器。

正本清源,关键是认真落实及大力推广基本法,坚持以法治港。期望施政报告把加强法治放在重要地位,在实践中促进基本法不断完善,确保社会安定和谐发展。

其次,我们冀望施政报告应强调继续加强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共同拓展「粤港澳大湾区」,继续发挥香港特有的桥梁、窗口优势,把握「一带一路」、「亚投行」等良好商机,大力扶持占本港经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小企,重振本土经济雄风。

我们全力支持新一届政府积极觅地建屋,以填海造地、开拓郊野等新思维突破瓶颈,治理沉积已久的房屋短缺、成本急升等民生顽疾。

为促进香港与祖国的联繫,我们全力支持高铁实施「一地两检」,坚决反对有人以政治化口号为藉口,阻挠便民工程。

我们亦冀望施政报告能进一步强化本港金融、旅游、航运、科技创新及中小企等支柱产业,期望继续推行低税率、高成效的惠商政策,全面扶持创新产业及传统产业,推出更多便利措施,鼓励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积极创业。

不应吝啬「派糖」

改善民生向来都是施政重中之重,也是新任特首对港人的庄严承诺。我们热切期望施政报告为港人带来更多福音,更多欢乐。政府过往每年财政盈余动辄数百亿元,可惜常是累积在库房里,未能更好地惠及民生并加速经济发展。我们期待施政报告中将有更多惠民「大动作」,亦盼望多一些令市民生活轻松一点的「小动作」。新的施政报告不应吝啬「派糖」,虽然亦须继续强调「量入为出、谨慎理财」的原则,但滚雪球般的财政盈余若放在库房里发霉,倒不如合理运用以解市民燃眉之急。

我们十分盼望政府进一步强化教育、医疗、安老、扶贫等社会服务。致力解决市民看病难、看病贵、稍有风吹草动公立医院便人满为患等难题,除了增拨资源拓展医疗人手及设施,建议亦须充分发挥私营医疗诊所的替补功能,酌情放宽及增加引进海内外专业人员以应急需。长远之策,还须完善医疗保险、安老养老等产业,未雨绸缪应对人口老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乃强国强港之本,新任特首虽然几经艰辛终于在立法会暑假前通过36亿新增教育拨款,然而恒常之计仍须进一步完善各项教育改革政策。我们特别关注国民教育及法治教育,这是提升年轻人质素的百年大计。我们赞同把中国历史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并致力充实国民教育的内容,让年轻一代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祖国,从根本上杜绝「港独」思潮的祸害。

我们亦期望施政报告,进一步健全文化康乐艺术等设施,这是丰富港人精神生活、促进社会融和的重要举措。我们十分赞同兴建西九博物馆、启德文体广场等重大项目,赞同优化维港两岸步行径及效野公园。特别是拓展洪水桥、开发大屿山、河套区及莲塘口岸等,将有效有纾缓土地紧缺,并蕴含更大的发展和商机。

上一篇:「拉布」行为非限制不可
下一篇:香港药物政策须与时并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