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社研究员 吴桐山
国家积极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制,商界名人、学者也纷纷为香港在大湾区的角色支招。笔者想强调一点,作为大湾区的重要一员,香港须积极融入区内发展,这不是出于政治需要,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时代,乃至将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一切都在经历去中介化,进入平台化运作时代。香港太小,必须融入一个大平台才能有所作为,大湾区就是一个绝佳的机遇。

不能停留在上世纪
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日前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文章中指出:香港如果不能扮演好内地与外地之间资金融通的桥梁角色,就无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可言,一个700万人口的小型经济体本身的金融活动,不足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在2000年以前的发展无往而不利,实际上也是在充当内地与国际间的中介角色。但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平台化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去中介化,香港的角色难免日渐被边缘化。如果香港不转变角色,只能一直停留在上个世纪。
创新科技这个词,只是香港较为锺情,所指为何模糊不清。事实上,外面的世界多提及的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辞藻。如果香港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在这个时代不是够不够努力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可能的问题?
大家用手机上网,大部分时间花在哪里?Face-book、Twitter、Wechat、淘宝,都已经是平台化,也就是这是一个大舞台,很多运营商可以在上面沟通、交易,这些平台是当代互联网的基础建设。但香港有什幺平台,有的只是上个世纪的平台 论坛。香港有很多Apps,随便一家公司、一个组织都搞个Apps,但这些Apps不是平台,只是简单的B2C的联繫。
香港需要一个大平台
为什幺香港搞不起平台?答案很简单 太小。到今年年中,香港人口739万,对新事物接受能力高的15至45岁人口只有不足300万,根本不足以支撑去运营一个大的平台。哪怕有人做,都很难盈利;哪怕不倒闭,都很难有影响力。平台化年代意味着大吃小,意味着只有最大的平台才可以生存。今天最成功的平台,Facebook、WeChat这些,动辄规模都是十亿八亿用户计。香港注定只能融入别人的平台,而不可能做自己的平台。胡润研究院早前发布《2017胡润全球少壮派白手起家富豪榜》,发现全球八成的年轻成功企业家都来自中国内地和美国,这正正是互联网年代的平台化特徵决定的。
事实上,这个问题也并非香港独有,全球所有小型经济体都注定不可能在互联网时代扮演主导角色,而只能在别人的游戏规则里玩游戏。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要随着技术进步而改变,由过去的中介化转为平台化,但这个平台的规则要被广泛接受,香港就必须积极融入更大的发展平台,才能有制订规则的话语权。粤港澳大湾区正是在这个时候赐予香港的机遇。融入大湾区这个更大的平台才有出路,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香港的必然选择。
下一篇::赖清德拼经济的盲点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