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议员
刘国勋
市建局2007年公布斥资31.4亿元,重建俗称「波鞋街」的旺角洗衣街。局方当时表示,重建后将保留「波鞋街」的地区特色,并承诺商场的三楼是开放予公众的「空中花园」,而最高两层除店舖外,亦将用作康体文娱场所,以及设置表扬本地顶尖运动员的「体育名人馆」。重建「波鞋街」可谓一波多折,而民意最终支持重建原因之一,就是认同市建局当时推广本地体育运动所展示的「诚意」。
当年市建局信誓旦旦,十年后的今天却食言而肥。重建项目现时已基本完成,不过承诺的文娱康体场所没有了,而表扬本地运动员的「体育名人馆」更缩减为一个舖位,只可说是聊胜于无。尽管市建局解释因城规会2010年为旺角分区设定了新的高度限制,令重建项目须将高度缩减20米;但市建局却解释不了被删减的地方为何是「体育名人馆」、文娱康乐设施以及供公众使用的「空中花园」,而非让市建局获得巨大利润的住宅物业,又或为何项目总规模缩减了,但住宅的面积却由原来的15万平方尺增加为18万多平方尺?说到底就是赚蚀的问题。
其实,市建局作为市区更新的法定机构,既坐拥政府的地价补贴,又可享受当局强制收地的便利,本应恪守「以人为本」的宗旨,在市区更新过程中以公众利益为先。遗憾的是,今次「波鞋街」项目和过去多个重建项目的处理手法,都令公众质疑市建局已由「以人为本」走向「以利为本」。
另一方面,需求主导计划自推出以来,一直大受旧楼业主欢迎,而从过去数年市建局的落实项目可见,需求主导计划真正成了「主导」。虽然需求主导计划成效显着,但市建局因担心计划会「蚀本」收场,结果愈做愈缩,最近甚至乾脆叫停计划。这亦印证市建局被批评「以利为本」绝非无的放矢。
笔者深信市建局成立的初衷是为妥善解决市区老化的问题,而「以人为本」就是要让旧区原有的居民、商户,以至普罗大众均能分享市区更新的成果,而不应以赚蚀为依归,或以「自负盈亏」、「审慎理财」作推搪。不论是波鞋街食言而肥,还是叫停需求主导,近年社会对市建局的批评可谓不一而足,而市建局的表现与公众期望之间的落差亦愈拉愈大,看来当局是时候需要重新审视市建局在整个市区更新策略中的角色及定位。
下一篇::土地发展背后的小我和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