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企业总会会长 刘炳均
创新及科技局为提升中小企科技水平而推出的「科技券」资助计划,自去年11月接受申请以来,收到150宗申请,获批核的有140宗,以数码电子化技术为主。批出的2千万元,只占是资助基金5亿元的4%而已。「科技券」以2:1作配对资助,上限为20万元,亦即申请业界要自行出资最多40万元,其中现金不少于总金额的三分之一。「科技券」资助範围包括科技顾问服务及购买软硬件设备。申请的企业需要有香港商业登记、营运最少一年及符合香港中小企业定义,即制造业户员人数不多于100人而服务业不多于50人。同一单位可申请三个项目,即最高资助额可达60万元。
港府应加强科技宣传
「科技券」反应较为冷淡,根据创新及科技局杨伟雄局长的解释,主要原因是70%的申请业界所递交的申请文件不足,所以申请要撤回。笔者认为这只是冰山一角而事实是特区政府不了解中小企的现况,所以计划不能切合中小企的需要而反应冷淡。笔者试从多角度分析这个现象并提出建议,优化「科技券」的成效。今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公布2017年《全球竞争力年报》,在全球63个经济体系中,香港在总体竞争力继续蝉联首位但「数码竞争力」排名仅第7位。这证明香港对数码科技及重要性认知不足,所以对提升资讯及数码科技,处之泰然。特区政府要加大力度宣传,强调如何迎接「大数据」年代、电子商贸取代实体经济及「智慧城市」的来临。这新科技,会令传统的经营方式落后,甚至令业绩倒退及事业倒闭。所以特区政府要加强危机感及意识宣传,业界才关注新科技的迫切性。
分类别设立资助
有关业务、设备及工作流程的改革,对中小企来说是一项大费周张的工程,因为中小企较注重户主与户员的关系,特别是一些家族式生意及历史较久的商号,一些称为「老臣子」的老户员是不能随便调配或解户,而他们往往是不愿意接受新科技及业务改革。根据笔者经验,很多中小企因为人事变动很困难而放弃革新念头。为增加「科技券」计划的成效,笔者建议在审批申请时,优先批准一些非家族式经营及营运历史较短的申请者,因为他们能省却人事复杂的阻碍。
香港的经济发展以服务业为主。香港的生产总值约有93%来自服务业,而约90%的劳工也是跟服务业有关。中小企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进出口贸易、零售及中介服务等。服务业主要由人手提供服务,科技含量不高,所以「科技券」对中小企缺乏吸引力。笔者曾经光顾旺角一间茶餐厅,为提高科技应用及吸引顾客,茶餐厅从深圳引进了机械人充当侍应。但机械人活动範围有限,只能依着轨道送餐。为了减轻意外危险,机械人不送热饮及热食。起初机械人的确增加营业额,尤其是针对喜欢新科技的小朋友。但热潮一过,这个噱头性的卖点已经起不了作用。这个例子说明香港的服务业实在不太受惠于新科技。相反,非服务业可以因新科技及新设备自动化来生产新颖产品及减轻成本,包括制造业、农业及建筑业等。笔者认为「科技券」在资助上限应分类别,以照顾不同行业的资金需要。例如,服务业上限维持在20万元而非服务业上限应提升到50万元,其他条款不变。制造业及农业需要数码化及自动化,而新进设备花费巨大,如果香港「再工业化」及经济多元化,特区政府要提供多些资源,令业界可以应付未来新的挑战。
「科技券」起源于荷兰,目的是将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移到中小企来应用。因为效果良好,很多国家都跟随,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及其他欧洲国家。新加坡在2009年3月推出类似计划,主要集中于创新技术领域。其后,其资助範围更扩展至生产力、人力资源管理及财务管理。接受资助的制造业在生产及效率方面都有进步。香港如果要实现「再工业化」,新加坡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模式。
下一篇::市建局罔顾市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