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危机意识 检视抗灾系统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9月06日

提高危机意识 检视抗灾系统

资料图

立法会议员 柯创盛

过去的一个星期内,本港先后受到台风「天鸽」及「帕卡」吹袭,天文台更因「天鸽」而发出本世纪第二个「十号波」。而「天鸽」进袭期间,正值天文大潮,强劲的风暴潮令本港多处变成泽国,大澳、鲤鱼门及杏花恏险情处处。不过,两次风暴期间本港的电力、食水及通讯等大致维持正常服务,而风后的交通及市面亦能迅速恢复过来,反映本港的城市抗御能力已达一定的水準。然而,有几点笔者认为当局还需予以关注,并作出跟进。

市民危机意识不能松懈

或许近年本港的风暴已甚少造成重大伤亡及破坏,市民的危机意识亦渐见松懈。传媒镜头所见,尽管面对「天鸽」正面吹袭,岸边翻起巨浪,依然有不少市民,临海「观潮」,甚至下水「畅泳」。而「帕卡」来犯之时,亦有游客冒险登山,最终要耗用大量人力物力救援。以上各种不顾自身安危,加重救灾负担的行为,过去一段时间亦屡见不鲜。而当局除在风暴来临前加强宣传,谆谆劝止这类危险行为外,就真的别无他法?香港彼岸的台湾,同样是经常受到台风吹袭的地区,当地的《灾害防救法》就授权当局在灾害应变的必要範围内,划定某一区域,限制或禁止人员进入或命令离去,违者会被处予罚款,甚至要求屡劝不改而自招危难者支付救援的开支。而此法就曾用于防止台风期间岸边观浪、登山及海钓等高危活动。台湾的做法,不一定可以通盘照搬到香港,但其中是否有某些经验可以协助提高市民的危机意识?各界不妨探究一下。

无疑,近年启用的大型防洪工程,如荔枝角和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以及跑马地地底蓄水池,在这两次风潮中发挥了防灾功效。但鲤鱼门的防涝建设,以及2013年建成的大澳一涌河堤和相关的防洪工程,却未能通过「天鸽」的考验,鲤鱼门和大澳依然沦为泽国。至于杏花恏地下停车场「没顶」事件,更须高度注意,因类似的意外在澳门就夺走多人性命。虽然,过去地下车库在暴雨或风暴期间偶有水浸,但绝少变成「没顶之灾」,故管理公司及市民很少将之视为「低洼地带」加以提防。是次「没顶」事件没有酿成人命损失,实属不幸中之大幸,但却不能掉以轻心。而随着极端天气现象趋向频繁,全球暖化导致水準风险上升,当局实应藉此重新检视现行的防灾应变机制及相关安全系数,特别要检视现有的排洪蓄洪系统是否足以应付天文大潮海水倒灌的考验;沿岸海堤的高度及抗御力,是否经得起风暴潮的沖击;以及重新评估地下设施或隧道,在暴雨或大潮期间被「没顶」的风险等,透过全面审视抗灾系统,确保本港能够妥善应付异常气候变化的挑战。

上一篇:刘小丽会不会上诉?
下一篇:「装睡论」解学童自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