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社研究员
夏仁谚
新学年开学前,政府成立的委员会发表新一份儿童死亡个案检讨报告,令报章和电台又做了一轮报道与深入讨论,关注焦点是「儿童自杀」。
学业压力大
儿童自杀个案在2012至13年间共206宗,其中自杀身亡的小朋友共20名,最年幼只有11岁。认头这份报告的政府部门是社署,报告不讳言近半自杀原因为学业问题。在社署立场来说,小朋友是「儿童」。
有趣的是,夏仁谚翻查旧新闻,留意到去年冬季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也发表了一个同类报告,数字也是大同小异,结论却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报告指出近年录得38宗中小学生自杀个案,其中13%因成绩未如理想,按官方套路,时任教育局局长吴克俭例必指出自杀与教育系统无直接关系。但用上「无直接关系」五字,也就表示政府心知有很大的「间接关系」。这份报告,认头部门是教育局。在教局立场,小朋友叫做「学生」,不只是「儿童」,责任比社署大。
香港学童自杀,难听地说,已令教育局立场显得十分尴尬。有关事件在维基百科立了词条,称为「2015-2017年香港学生连续自杀事件」,条目内罗列的学生自杀案件多达71宗。由于矛头不是指向社署,而是教局,社署方的发言人可以大谈「儿童应享有生存的权利,并于爱、欢乐及满足中成长」,但教局的人就没有这份余裕了。
夏仁谚身边当老师的亲友很多,家中也有孩子,孩子又有同学,学生平日受到何种压力,体会甚深。学校的功课,对于尖子也是仅能做到日日清,对于要补底的同学,其实只能天天敷衍,如要认真对待,每天只能睡觉不足6小时。这些功课每天造成家人与孩子吵架,又是另一个从来无人问津的故事。夏仁谚经常听见邻家老人跟孙儿吵架,几乎所有吵架原因都是功课!建议政府下次做个和谐家庭检讨报告,数数香港典型家庭一周七天有哪天不用吵架,并数一下吵架因素有多少是因为家课,保管那个统计数字更加需要PG家长指引。
学校和专家增学生压力
夏仁谚尝试借用社友吴桐山「装睡的人」理论来解释儿童生活压力过高的背后真相。
社友吴桐山论香港房屋问题,认为社会中有太多「装睡的人」,其实是楼价高企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表面上同情买不起房的同舟人,但其实自己的生活质素有赖于自己既有的高价物业,所以社会共识虽然指向降低楼价,但「装睡的人」骨子里并不真心如此希望。这些人会以其他议题或诉求间接地阻止政府压低楼价的措施,例如「保育」这一种皇牌级无人能敌的诉求。
事实上,同样情况也发生在教育界。在教育界有如下两种「装睡的人」:
一、学校:为了生存,必须收取更多资优生,巩固其学校排名,否则遭教局杀校或者扣减预算。为了提升排名,夏仁谚已听闻好些学校的科主任计划趁TSA议题退潮而再次增加家课和补习班。
二、教育专家:专家泛指以学生为对象的各种专业,包括教育学者、驻校社工、心理学家、教科书出版社、补习老师、兴趣活动老师等等。这些专业人数愈是上升,学生就愈是遭殃,因为他们的生存饭碗指向学生,他们要证明自己的专业有价值,就必须佔用学生的自由时间、睡眠时间。无论这些专家的专业工作多幺有效果,他们的工作无法不佔用学生时间。如果他们不佔用学生时间,很快就被视为无专业价值而被社会淘汰为失败者。所以每当学童出了事,例如自杀,他们不能提出任何减少佔用学童时间的方案,如此即砸自己饭碗。相反,他们会藉机提出各种新的收费服务套装,而继续佔用学童们更多的时间。
最后,一位小朋友,一天纵有48小时,也不够分给这许多许多「装睡的人」来用。
如果真有人想解开这个死结,必须尽快为愈来愈多的教育专家完成其他行业的职业再培训才行。实在,教育问题连于香港社会不均匀的产业结构,而这种畸形产业结构又与社会过分倚赖地产有关。除了赚孩子的钱,香港人还能赚谁的钱?
为此,每当我听见政府要增加教育拨款,我都深感担忧,因为当局看不见拨款愈多,就会滋生更多这些「装睡的人」,孩子也将愈遭殃的残酷真相。
下一篇::国民党重新执政道路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