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狮子山学会营运总监 白仲祺
上周DSE文凭试放榜,港人将注意力集中在六位考获七科5**的「状元」的身份以及他们未来的去向上。这六位状元,有五位打算进入医学院,而剩下一位则想读牙医。对于这些学生升学的决定,有很多人作出批评,认为所有学生都读医科,代表他们思想狭窄,又认为香港教育制度问题重重,令学生变成千篇一律。
首先,狮子山学会认为学生选读什幺科目,是自己的决定。可是,学会保护任何因制度被迫成为受害者的人。如果香港教育制度变成填鸭教育,学生当然变成受害者。而相信大家同意,教育制度的确有深层次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25至29岁的年龄组别,有大约15%的年轻人拥有大学学位。可是今天同样年纪的人,大学毕业生占50%。这数字解释为何多年来大学生平均收入没有上升,是由于大学生多年来由十选一的精英,变成每两个就有一个。
另外,将来年轻人面对的竞争对手,不只是人类,还会包括高科技环境下越来越多的AI智能电脑,或机械人。今届状元,为何选读医科?作为医生,除了可以治病,工作本身亦有保障。可是,将来会否有能够準确判断病徵的电脑医生出现,令医生这类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少?
今天香港的医疗制度,正在面对严峻挑战。在医疗保护主义下,外国医生,就算是世界排名最高的名校毕业,或在其他国家拥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要来港执业,同样要经过及格率极低的考试。这些学生,最后会到其他地区,例如新加坡就业。早前有中学毕业生放弃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宁愿留在香港读医,原因就是逃避外国医科生回港执业的阻碍。香港医疗行业缺乏外国竞争,亦令香港人能够获得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困难。
香港人口老化,公立医院每逢流感季节,病人轮候多达20多小时,情况完全不能接受。这证明医生人手缺乏。学生这时进入医疗行业,当然似是明智选择。不过,笔者担心在保护主义制度下,长远会令医务人员缺乏挑战,亦令系统的开支高于市场需求,令自动化医疗服务程序,变成一个提高效率的方法,令医生变成与很多其他工作一样,会被电脑取代。
大学学位量化宽松,大学毕业生前景不明。天之骄子DSE状元虽然可以读医科,其实亦同样面对AI自动化的挑战。与银根宽松的恶果一样,学位通胀,文凭价值下降,学生就成为制度下的受害者。
下一篇::高铁一地两检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