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协青年联会常务副主席 陈志豪
一切都恍若昨天。1997年6月30日当晚,只有10岁的笔者与绝大多数香港人一样,留在家中隔着电视屏幕见证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看着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大礼堂徐徐升起,香港再次回归祖国的怀抱,成为国家的特别行政区。这一份兴奋与震撼,我至今未能忘怀。每当我在网上看到交接仪式的视频和报道,内心依然十分激动。我还记得,1997年的烟花与庆祝活动特别多,港人的情绪特别乐观,整个社会浸淫在一片喜悦与期盼的情绪之中,对香港明天更好充满信心。
金融危机得中央解困
遗憾的是,好景不常。回归后不久,新上任的特区政府仍未站稳阵脚,亚洲金融风暴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姿态爆发,香港更沦为国际炒家狙击的目标,港股及楼价随后一年急遽暴挫,危及社会各行各业。其后,纵然特区政府于1998年成功介入金融市场击退国际炒家,香港亦已元气大伤,经济大受打击。在1997至2003年的6年之间,香港曾出现长达60个月的通缩期,失业率曾升破8%,香港的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持续下降,直至2006年,香港的人均GDP才恢复至与1997年相若的水平。回归初期的经济状况之恶劣,可想而知。此外,房屋作为市民最宝贵的资产,香港楼价竟一连6年下跌,2003年楼价最低位较1997年最高位下跌逾六成,满街负资产人士,不少港人甚至因债务问题而轻生。当年,笔者仍是中学生,老师已经常跟我们说「双失」的问题,即失业和失学,至今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幸好,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央与港府在2003年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香港的货品及服务更容易进入内地市场,加上个人游政策的实施,鼓励了更多内地旅客来港旅游,刺激香港的零售业、餐饮业、酒店业快速复苏,增长大量职位,聘请了大量低技术劳工,显着减低香港的失业率,挽救了数以万计市民的生活问题。相信所有客观的人都会同意,中央于2003年对香港的政策性支持,堪比久旱下的甘露,是香港的及时雨,解救了香港衰疲的经济。倘若要用金钱衡量CEPA及个人游对香港的重要性,绝对是个难以估量的天文数字。把数以万计市民带离失业困境,重燃不少人对香港前景的信心,这份价值,又岂是容易衡量的呢?
强劲复苏的势头一直延至2008年,由美国次按危机所引发的环球金融海啸迅即波及香港,香港的股市和楼价再次急遽下挫,失业率上升,经济再次出现负增长,形势如同1997年的翻版。然而,尽管环球金融海啸对国际经济的沖击远高于亚洲金融风暴,但这次香港所受到的影响,却远不如1997年。笔者认为,这除了有赖港府应对得当外,更关键的因素在于国家再非吴下阿蒙,国家的坚强后盾在2008年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在1997年,改革开放仍未大成,国家外汇储备有限,人均经济水平远不及香港,说实话,即使国家当年要救香港也不容易,会十分吃力,搞不好的话,甚至会被香港拖累。然而,到了2008年,国家的经济总量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全球第一;2010年,经济总量更爬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如此强劲的经济实力下,国家的后盾作用自然较1997年更加坚厚,更能为香港遮风挡雨。
国家是港最坚实后盾
试想一下,直至目前为止,内地仍只有49个城市推行了个人游计划,未开放的市场还有许多,倘若香港再次面临衰退的困局,可否向中央争取开放更多内地城市推行个人游,为香港注入更多新动力呢?国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境内却只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关注国家发展的金融投资者必不能绕过香港,这是否国家带给香港的机遇?再说白一点,香港现时的经济总量约只佔国家的3%左右,与一个内地省份差不多,与20年前比较起来,国家肯定更有能力扶持香港,也不用费那幺多力气。当然,所谓长贫难顾,香港最重要是自强。
回归20年,经历实在太多,点点滴滴无论如何也说不尽,但客观经验有力地证明了,作为一个开放的小型经济体,香港是十分脆弱的,难以承受外围经济的沖击,难以脱离国家的支持而自立。回归后,国家便是香港的最坚实后盾,国家愈强大,香港的繁荣稳定愈能够保障,这也是「一国两制」优越性的体现。
近年,我们经常说要毋忘初心,作为中国人,我们绝不能忘掉中国情怀,绝不能割舍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纽带,绝不能忘掉当初怀抱回归的真挚喜悦,绝不能对国家缺乏感恩。
下一篇::加紧培养治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