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创科须结合产业升级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5月30日

周八骏

5月18日笔者在本栏指出,香港以创新科技推动「再工业化」需要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相结合。本文论述又一个观点:香港拓展创新科技必须与其他产业或行业的转型升级相结合。

众所周知,香港港曾是全球最大货柜港,目前已退居全球第四,主要原因是香港制造业已基本外迁,货源为邻近新崛起大港深圳港所吸收;当然,这也同上海港、新加坡港积极进取而香港港故步自封相关。香港港口运输欲扭转下滑趋势,除了必须融入「大湾区」以开拓货源外,还必须提高港口竞争能力。关于后者,青岛港提供了最新的範例。

借鉴青岛港

5月11日,当今世界最先进、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货柜码头在青岛港成功投产。该码头实现全电力、零排放、无灯光作业,整个码头现场「空无一人」,生产作业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该码头位于前湾港区四期5-10泊位,岸线长2088米,纵深784米,前沿水深-20米,年通过能力520万TEU,可停靠世界最大的20000TEU以上的货柜船舶,首期2个泊位投入运营。

该码头同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深度融合,形成「超级大脑」,自动化码头设计作业效率达每小时40自然箱,比传统码头提升30%,同时节省工作人员70%,减少操作人员85%。在全球货柜码头中,自动化程度最高,装卸效率最快。

该码头由青岛港集团主导,精準规划布局,融合物联网等尖端信息技术,数十家合作方参与,从2013年10月码头正式立项,到2017年5月投入商业运营,仅用3年多时间,就完成国外同类码头需要8至10年的研发建设工程,建设成本却仅为国外同类码头的约四分之三。

青岛港是世界货柜第七大港。面对全球工业4.0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全自动化货柜码头等项目为重点加快建设智慧港口,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自主创新,突出技术的先进性和建设的经济可行性,在自动化、智慧化方面引领第五代乃至第六代港口的发展方向。

香港港待转型升级

与青岛港相比,香港港应该感到汗颜。香港港口运输下滑趋势已持续多年,但是,业界除了减少在香港港的营运,改向外港发展外,别无他途;政府除了调整相关机构、拟订长远目标外,别无具体措施。

2013年3月28日至5月6日,香港的葵青货柜码头发生二次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罢工,折射香港港货柜运输不景,既造成工人工资难以提高的窘境,也使有关公司不在乎长时间罢工对其业绩的负面影响。最近10多年,香港港口运输主要营运公司不断收缩其在香港港的营运。李嘉诚在5月11日长和系股东周年大会上称,香港太小,其集团必须向世界各地拓展投资。

特区第二届政府因应《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研究》的建议,于2003年6月成立香港港口发展局,取代香港港口及航运局以负责香港港口的规划和推广。第四届政府于2014年12月1日公布《香港港口发展策略2030研究》(简称「2030研究」)和《青衣西南部十号货柜码头初步可行性研究》。

发人深思的是,「2030研究」预测,直至2030年,香港港口总货物运输量年均增长1.5%;建议采取一系列改善措施,包括将昂船洲公众货物装卸区升级为现代货柜处理设施,改善营运效率;将现时实际环境能够容纳远洋轮船的内河码头泊位发展为远洋及内河两用设施;在葵青货柜码头提供更多驳船泊位,以纾缓河运货柜吞吐量增加所造成的挤塞;善用码头周边土地及其他设施,以提升营运效率和应付未来转运量增长。同时,建议在2030年前,不展开关于十号货柜码头的规划。

明眼人一目了然,这是以提升港口运输服务的质量来应对其数量增长有限的策略。然而,两年过去了,「2030研究」提出的各项建议是否取得实际进展和成效?青岛港建成全自动化码头珠玉在前,香港港是否应仿效?笔者的观点是清晰的,特区政府推动创新科技,必须以「大湾区」为範围,与推动香港港口运输服务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相结合。

上一篇:香港再工业化与大湾区
下一篇:转废为用 地尽其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