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废为用 地尽其用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5月30日

李明生

善用土地、转废为用,相信没有太多人反对。规划署提出,考虑将个别空置即荒废的旧校,改为其他适合的长远用途,正是转废为用的应有大义。箇中值得斟酌的只有两点:何谓荒废?如何使用?

地块面积参差 难全建屋

署方经已按照中央调配机制,跟教育局确定了183间空置校舍;而当教育局确认空置校舍不再需要分配作学校用途时,亦会通知规划署及其他相关部门。可以看到,这批土地符合转废为用的标準。况且,教育局亦已考虑了未来学校的供应与需求,包括学童人数或将反弹等因素。

那幺,接下来,到底如何妥善利用相关「新增」土地供应?涉及到的183幅地块,肯定不是一个小数目,然而,学校占地却不一定大,不同校舍的面积亦见参差不齐,例如小的可能只有数十平方米,大的则可超过一万平方米,而绝大多数都是介乎数百至两三千平方米之间,亦即约莫2至8个篮球场。此所以,由于地皮面积普遍有限,在改变用途的规划上难免出现掣肘。

宏观来说,香港土地供应不足,尤其是近年市民住屋矛盾尖锐,主流意见均希望大幅增加住宅土地供应。惟如前所述,当以上地块的面积普遍只有几个篮球场大,要作房屋发展无疑难度不小,更恐遭批评是「见逢插针」兴建「牙籤楼」。何况,微观而言,地块用途亦应按照当地社区需要而订,否则亦跟所谓「盲抢地起楼」没有分别,并要研究地皮剪裁、位置、配套等等,技术上及可行性上是否适合建屋。初听之下,政府仅计划将183中的18幅土地拨作房屋用途,确实容易引来非议,质疑为何不多建屋;惟考虑到地皮面积、社区需要及其他因素,便会明白这恐是客观环境局限所致。

不过,当前的用途规划,又是否充分地尽其用、完完全全善用土地?这固然存在讨论空间。譬如,某些地块纵然难以兴建高楼大厦,但又能否改划为宿舍之类过渡性房屋?此外,能否研究「楼换楼」之类安排,让收生不足的毗邻学校「校换校」,以较细的空置校舍来腾空现有更大的校舍,从而更好地分配土地资源?多达128幅或七成地块保留及拟作「政府、机构或社区」用途,兼且缺乏具体细节,难免令人质疑未够地尽其用,甚至是「没有上策,唯有下策」的粗疏安排。

改划宿舍?「校换校」?

犹幸,消息公布至今,坊间没见太大为反而反的恶意操作,主流意见均集中到如何争取更多房屋供应,而非盲目地阻碍任何发展,这诚属一个务实、健康的现象。展望将来,期待社会各界继续踊跃地为这批「天降之地」(windfall)发表意见,一起研究如何更好地转废为用、地尽其用。

上一篇:拓创科须结合产业升级
下一篇:美国政坛如惨烈战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