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再工业化与大湾区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5月30日

香港再工业化与大湾区


文 | 周八骏

4月21日,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率领代表团访问广东省珠江西岸6市的最后一天。也就在这一天,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範城市群实施方案》。

不能局限于本港

「六市一区」是指珠海、佛山、中山、江门、阳江、肇庆以及佛山市所属顺德区。根据该方案,「六市一区」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制造业;其中,珠海、佛山、中山以及顺德区将重点打造内地领先的智能制造装备基地;以佛山为核心,发展整车制造;以中山为核心,发展新能源装备。

从2017年起,「六市一区」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连续3年要每年增长15%,装备制造业投资额要年均增长20%。到2019年,「六市一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达11660.36亿元(人民币)。到2025年,「六市一区」制造业要达到与德国制造业「同场竞技、同步赛跑」的水平。

在这「六市」中,除阳江,其他5市都属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简称大湾区)。即将启动的大湾区规划如何看待上述方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又分两方面:其一,属于大湾区的广东省其他4市广州、深圳、东莞和惠州如何与上述「六市一区」形成产业分工?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再工业化」如何与上述「六市一区」相联繫?

自上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香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本迁至广东省珠三角后,香港本地长期忽略发展高科技制造业,以致产业结构「空洞化」,服务业佔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即使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却因为缺乏高科技制造业为依託,相当一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低增值的服务行业。

2015年11月20日,现届政府正式成立创新及科技局。嗣后,把香港「再工业化」问题提上议程。2017年施政报告和2017/2018财政年度预算案均有篇幅论及香港「再工业化」。政府已决定投放180亿港元来完善香港的创科生态系统,目的之一便是推动「再工业化」。

需要指出的是,至今,政府所有推动「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都着眼于香港本地。譬如,2017/2018财政年度预算案指出,政府全力支持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协助工业升级转型,向高增值生产迈进。在硬体配套方面,政府斥资82亿港元,让香港科技园公司在将军澳工业村兴建先进制造业中心及数据技术中心。政府已委託生产力促进局设立「知创空间」,推动转化科技创意为工业设计或产品,以培育本港的初创文化和支持「再工业化」。这些政策措施固然重要。提出这些政策措施时尚无大湾区即将动一说,只是如今大湾区即将问世,香港推动「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就不能继续局限于本港。

须与大湾区建设相结合

香港必须破除一个过时的观念,即:仅仅依靠金融业及其他专业服务行业来参与大湾区建设。

在上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香港金融业及其他专业服务行业之所以为香港迁至广东省珠三角的制造业提供服务,是因为那时广东省缺乏现代服务业。而今,深圳、广州的金融业及其他专业服务行业都已具相当规模,完全能够为当地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

面对产业结构完整而水平不断提升的广东省珠三角,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基本方针应当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尽快完善和提升本港产业结构,尤其,「再工业化」必须提速;一方面,与大湾区其他9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建立全方位产业分工和合作。除香港缺乏自然条件的第一产业外,「再工业化」的高科技制造业和具优势的服务业都要同其他10个城市形成分工和合作。尤其,「再工业化」几乎是白纸画新图,最有条件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

要破除市场经济排斥政府规划的误区。

日本早在1970年就制订《筑波学园城建设法》,1974年再颁布《筑波学园城建设法令》。韩国在1994年制订《大德科技园区管理法》,2004年起陆续制订《大德研究开发特区培育特别法》等法律。香港应尽快制订本港「再工业化」与大湾区建设相结合的规划。

上一篇:滥用弹劾 挑动政争
下一篇:拓创科须结合产业升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