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地是好主意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5月15日

李幼岐

对于临海(或湖或江)的地方,假如需要土地以补用地的不足,「填海造地」永远是一个值得考虑和实际采用的方法。香港得天独厚,地处海域,又多岛屿,「与海争地」绝对是大有条件。香港人包括官民,都不应指称少地或缺地,只要思路放开一些,多想想「填海造地」,香港就不会有什幺「地从何来」的问题。

香港适合填海

世上「由海取地」最着名、最成功的例子,首推荷兰。荷兰的国土面积3.0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万人。可是,地处欧洲西部北海之滨的荷兰,地势低平,全国三分之一的国土海拔仅只1米,又有2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成为着名的「低地之国」。自古以来,洪涝不断。因此,建堤排水,与海争地,成了荷兰全国官民长期关注的事,当然也是国策。迄今为止,荷兰围海造地的面积已超过600万公顷。世上再也没有别的国家或任何地方能有这样的「与海争地」成绩。

前不久,以前行政长官董建华为核心的「团结香港基金」,提出一项填海造地3500公顷,再搬移货柜码头和监狱提供1000公顷土地的宏大计划。总共4500公顷,用于兴建住宅、公共设施及交通用地,单是住宅,包括公营、私营,估计可建50万个单位。这个填海造地大计,意义重大。有人名之为「新玫瑰园计划」。想当年,「九七大限」将临,港人对前途信心不足,不少人纷纷移民他国。有鉴于此,港府推出在大屿山兴建新机场的「玫瑰园计划」。事实证明,这类大规模的投资建设计划,确实有助于市民提升对前景的信心。毫无疑问,这也是振奋人心的有效方法。

大规模填海造地,永远是值得香港政府和港人认真考虑和贯彻实施的好主意。香港地区的陆地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但香港多山地,阻碍了利用发展。香港真正用于兴建住宅、商厦、工厦、道路等的土地,大约只占十分之一,即100平方公里多些,包括铜锣湾、湾仔、北角等区沿维多利亚海港的土地,都是由填海得来的。但如今已有新政策,维港两岸禁止再进行填海。必须保护美丽的维港不再受侵蚀。这一政策是全民共识,且已由法律作了规定。那幺,要填海就得找其他地点。好在香港海岸多的是,要找填海处,绝对不困难,香港确实有必要填海造地,而我们也确实有这方面的有利条件。

填海本小利大

还有另一方面的问题:政府想利用棕地、少量郊野公园边缘地、「见缝插针」的小面积土地建住宅楼,几乎是例必受到这样那样的反对。反之,填海造地所得之大面积,不论政府如何利用,都绝对不会出现类似的「反对」,一切均可由政府「话事」,不亦快哉?此外,从商业角度说,填海得来的土地,除了用于建公屋、居屋、公共设施及道路,部分可拍卖用来建私屋。拍卖所得,肯定多于填海的成本。这是「有赚没蚀」的生意,浅见以为,不宜发包给私人发展商,应由政府自行打理。填海造地,有百利,无一弊,何乐而不为?

上一篇:港应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下一篇:和风中的隐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