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健康心态投入大湾区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5月09日

以健康心态投入大湾区





周八骏

当前,香港面对一个突出的矛盾:一方面,中央积极研究制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简称「大湾区」)发展规划,一方面,香港社会蔓延本土主义思潮和心理。如果后者不能在短时间内被克服或扭转,那幺,香港必定落后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9城市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大湾区」建设中自动「边缘化」。

有能力才能做龙头

香港不可能完全脱离「大湾区」。从上世纪80年代中以来,香港绝大部分制造业早已迁至广东省珠三角;进入新世纪后,香港的专业服务业、尤其从事内地人民币业务的银行业,纷纷到内地、尤其到广东省珠三角开业;加之,以2003年中签署两地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为标誌,香港与内地、尤其与广东省珠三角的经济一体化迅速拓展。这一切,使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尤其广东省珠三角经济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以这种关系为基础,中央研究制订「大湾区」发展规划。

然而,香港与内地经济一体化仅完成商品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尚未达致自由化,资本市场的连接刚起步。打造「大湾区」,需要广东省9城市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进一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香港凭藉金融业及其他专业服务业的优势,理所当然是「大湾区」的「龙头」。这样的愿景没有错。问题在于,香港金融业及其他专业服务业是迁至广东省珠三角为那里的9城市加澳门提供服务,抑或留在香港本地提供所谓「跨境」服务?

如果是前一种选择,那幺,香港本地产业结构因为上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香港制造业大规模迁至广东省珠三角而呈现的「空洞化」,将会随服务业大规模北迁而更严重。试问:产业结构「空洞化」更严重的香港,怎幺有能力做「大湾区」的「龙头」?

香港必须采取以上后一种选择。香港的金融业及其他专业服务业必须依託「大湾区」其他10城市而做大、做强。一个本地生产总值和人均本地生产总值显然领先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香港,一个本身拥有高端服务业尤其国际金融市场显着领先于上海的香港,才有资格做「大湾区」的「龙头」。

弱化有形及无形边界

然而,向「大湾区」其他10城市提供「跨境」服务,需要弱化「出入境管理」的「有形边界」和「意识形态差异」的「无形边界」。

「一地两检」是弱化「有形边界」的具体措施之一。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弱化「无形边界」。

「无形边界」的表现形态不一,譬如,「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心态,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消极形态。最近,现任行政长官率领一个高层次代表团走访「大湾区」6城市,访问结束时,有人就以内地金融市场机制不完善为证,替香港金融业能够在「大湾区」做「龙头」说好话。表面看,所言属实。深入看,一是透露骄傲,二是缺乏前瞻性。事实是,近些年香港发展速度迟缓,如果再不醒悟而奋进,不用多长时间就会被内地一线大城市包括深圳、广州赶上甚至超越。

「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反面是,企盼中央照顾。10多年前,香港尚未明显感受广东省珠三角大港的竞争时,有人就要求中央协调,让广东省珠三角的货物出口经香港港运输,以确保香港港的货柜业务居全球第一。然而,市场经济规律是无情的,随着深圳港运输能力不断扩大、运输成本不断下降,广东省珠三角越来越多的货物出口改由深圳港运输,香港港的业务和国际地位无可奈何地滑落。

无论企盼中央照顾还是「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根子不在于所谓「地方利益」,而在于香港一些人所信奉的不同于内地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心理。

「大湾区」其他10城市包括澳门各有「地方利益」,在相互竞争的产业或领域,领先的城市不免沾沾自喜,但是,不会有凌驾于他城的感觉。它们会向中央争取有利于本城的政策措施,但不会指望中央照顾。换言之,那是一种兄弟间的关系。香港是一个长久离家归来不久的兄弟,需要培养兄弟应有的心态。

上一篇:应扩展年金的保障功能
下一篇:解决对冲不能脱离实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