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润华
日前,特首梁振英率领特区政府官员及政商界人士组成粤港澳大湾区考察团,前往广州、佛山等多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巿参观考察,与有关领导会面、商谈,了解当地在各项基础建设、创新科技和吸引人才等方面的情况,探讨进一步深化与内地合作和交流的可能性,旨在认清香港于这千载难逢机遇中之定位,冀望未来两三周内特区政府能就城巿建设、经济规划等方面形成初步意见,并于5月底前提交给国家发改委,配合于9月底出台之大湾区规划,令香港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这趟「顺风车」。
效法加州经验
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在月前刚召开的两会政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研究制订粤港澳大湾区城巿群发展规划」之理念,这是继美国纽约、旧金山、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个湾区,意义重大,事关中国继续改革开放、不断走向国际化之大事。依照过往历史纪录,湾区经济之所以能成为带动全球创新、经济增长和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得益于精英人才荟萃及国际资金的投入。大湾区之兴建类似60年前加州之硅谷(Silicon Valley)、Sacramento,是诸多最新科技发源地,那里高科技企业及相关人才云集。从过往经验看,硅谷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科技重镇,主要是因为加州有柏克莱大学(U.C Berkeley)、史丹福大学(Stanford)、加州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培育出许许多多理科及数学人才,这些专才是开拓创新、科技兴国的重要关键,因此可以科教配合以成功激发人才活力、发挥人才作用,收到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效果,达到强国之目的。
故此提议:粤港两地的大学、院校可效法加州之经验,加快培训理科及数学方面的人才,增加成功的机会。卅余年前的深圳、十多年前的浦东是一种启示,相信十余年后的前海亦将成为世界金融、服务的排头兵。历史巨轮滚滚向前、不进则退,大湾区发展规划中,本港和区内其他城巿一样占有重要席位,可见国家对特区政府的重视,我们应把握大好的机会令各项发展更上一层楼。可惜的是,近年来香港社会政治争拗不断,立法会内「拉布」不止,许多有利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提案及拨款得不到通过,拖慢了本港的发展步伐,若长此内耗下去,恐有被周边城巿赶上、抛离之虞。
深港合作日趋紧密
事实上,深港两地的合作将会日趋紧密,随着未来高铁的开通,巿民北上工作、旅游、消遣甚至看病将更便捷。年前由深圳政府全额投资、现由本港着名肝脏移植专家卢宠茂教授担任院长之港大深圳医院便是个好例子。该院借助国际化的诊疗模式和香港专家的医术水平,为广大巿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鑒于近年癌症患者人数有不断上升之趋势,该院拟加强「临床肿瘤放疗中心」,添置相关设备医治患者,敝基金决定捐助人民币2900万元,冀为治病救人出一分力。
这个百年大计对于粤港澳必将带来好时机、好前程,同时可令两地的财源、收穫达到双赢。香港特区政府应抓住这个黄金机会,与各大学协调,努力培育人才;亦祈望本港各界贤达人士深刻理解习近平主席在广西视察时的讲话「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为粤港两地长远发展谋福祉,参与并谱写中华民族辉煌之千年大计。
下一篇::新管制协议细节待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