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李秀恒
行政长官梁振英今日率团出发,考察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六个城市,包括广州南沙、肇庆、中山、江门、佛山和珠海,一行30多人,包括多位高官、行政会议成员、「一带一路」专员及商会代表等。笔者有幸随团,对此行充满期待。
「粤港澳大湾区」并非一个新名词,早在十多年前已有内地学者提出,但一直只停留在议论阶段。直至前年3月,才在国务院发布的《愿景与行动》中,首次正式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计划,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片广东自贸区的作用,再结合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深化三地合作,要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基地和桥头堡。
由概念进入制订规划
今年北京两会,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谈到关于香港的,其中一个亮点就是明确提出「研究制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可说是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指出了方向,同时亦发出了一个信息:「粤港澳大湾区」这趟列车已快将开动,并预留了「好位」给香港,切勿错过。
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由一种概念而终于进入制订规划阶段,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心里不禁有一种快慰之感。犹记得,去年的政协会议,笔者有一份提案,题为:「一带一路」战略中充分发挥香港的独特作用。提案的其中一个重点内容,便是认为香港必须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因为粤港澳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海港群和空港(机场)群,集装箱输送量每年超过7000万个标準箱,机场旅客输送量年逾1.5亿人次,区域的GDP总量达1.4万亿美元,贸易总量更高至1.8万亿美元。因此,若粤港澳大湾区一旦形成,实力绝对不会比现时世界最强的纽约湾区、三藩市湾区和东京湾区这三大湾区逊色。
「粤港澳大湾区」还具有一个举世无双的优势,就是「一国两制」。因为大湾区内有9个内地城市,同时还有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如此「一区两制」,既有内地社会主义规划经济的长处,同时又具有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优点,两者相加,所能发挥的效应,就不是「1+1」那幺简单了。
不过,要成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关键在于避免城市之间无序竞争,以防互削实力,这才有利提升整体的对外竞争优势。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很多问题需要仔细磋商和协调。如何确保粤港澳三地能在有序分工、互惠互利的前提下融合发展、缔造共赢,防止产业发展上出现「豆萁相煎」的乱象,是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都需要设法解决的。
互增了解利明确分工
为此,笔者上一年亦与多位港区政协委员联署,提交了一个「关于香港与广东自贸区之间开展有序竞争」提案,主要是以深圳前海港货中心为例子,希望中央和省政府能够关注广东自贸区的真正作用,到底是要促进粤港深度合作达至共赢,还是会引致恶性竞争,于港不利。该提案获得高度重视,去年被列入政协港澳组的重点提案,并成立一个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办公室高层组成的专组跟进,亲往广东自贸区三个片区及港澳,搜集意见,进行实地调研。而今,政府工作报告既然提出要「研究制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反映专组经调研之后,对实际情况已有所了解,有把握为粤港澳三地作出合理分工,减少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若有留意的话,当会发觉中央近年很积极推动粤港澳紧密合作、共同发展,包括支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物流、高增值服务中心,并支持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镕中心,同时希望建立港深、港穗、珠澳的创新合作机制。可以看出,根据三地的经济特徵,国家对粤港澳未来的分工互补合作,其实已有腹稿。
今次的考察,可说是特区政府为融入大湾区迈出实际而重要的一步。3天要走访6个城市,尽管是走马看花,起码也可以对该6个地方的发展和特点有个初步认识,更有意义的是透过这次的高层接触和交流,等于香港与大湾区这6个合作伙伴打开了沟通之门,大家可互相了解彼此的长处和短板,知己知彼,有助将来分工协商,共同为大湾区的未来发展发挥所长。事实上,香港、广东和澳门可说各有强项,若能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必可令大湾区经济效益大大提升,形成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下一篇::大和解不能牺牲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