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科舶来货的难题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4月26日

创科舶来货的难题

李哲

毫无疑问,创新科技理应改善人们生活。可是,香港的创新科技应用,却每每受制舶来货问题,因而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

共享经济未切合港交通

最佳例子莫如共享经济,未必切合香港的运输模式。

好像共享汽车,初衷乃善用镕置的私家车辆;不过,由于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统早就非常完善,不似美欧人民大多自驾私家车,相关共享空间其实微乎其微。事实上,地铁、巴士、小巴之类,岂不就是香港上佳的「共享」交通工具?所以,这个共享汽车舶来品,来港后很大程度变为白牌车经营,无疑冲击了牌照制度下限量限价的的士管理模式,既衍生违法载客取酬、以至第三者保险不受理等风险隐患,亦恐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路面负荷。时至今日,这个创新科技应用在港仍处摸索阶段,包括怎样与现行法例相容、又或法律应如何与时并进,以至共享汽车如何跟的士业界共存等等,暂时都未有什幺圆满答案。

又如共享单车,初衷乃在减少碳排放之余鼓励市民多做运动。可是,受制于本港地少人多、人车争路的原罪条件和城市道路设计,单车本来就插针难入,再加上,大多数市民都要长距离跨区就业,既要由新市镇出市区,又要穿过海底隧道过海等等。也就是说,在其他城市可行的单车模式,未必能够盲目地全盘照抄。故此,共享单车在港暂时出路,乃非作为代步用途,而是供人康乐消镕。只不过,这也跟传统单车店舖构成竞争,单车随街摆放亦存在不少管理问题,例如连日来都有单车被人抛落河或拆掉零件。即如北京,现在便正计划加强管理,非但要求所有单车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在繁忙区域设置专门停泊区减少随街乱放,且还要求企业到人民银行开户并由当局管理箇中金融风险,因为,共享单车的经营者事先都会收取相对高昂的按金。坊间便质疑,其主要牟利办法乃在收集鉅资作为投资本金(并不志在车租),因此不排除在大量用家取回按金时会出现类似「挤提」的爆煲之窘。有见及此,香港的监管部门岂能不先知先觉加强监管呢?

除此以外,无人机亦未必适合香港的城市格局。众所周知,本港人口稠密,大厦林立,街道不单非常狭窄,更有不少树木、招牌、电线等等横伸,凡此种种,无疑会为无人机的飞行带来庞大障碍,一旦发生意外更易造成人命伤亡或财物损失。同样地,这跟其他空旷地方大不相同,尤其是无人机且被赋予了新的货运功能。可以想像,大量无人机在香港闹市运载货物直达顾客窗户将会如何。过去,已有人诟病香港尚无专门法例监管无人机;随着无人机的应用日趋商业化和普及化,香港有条件迎接相关挑战接踵袭至吗?

增本土出品推本地优化

说到底,创新科技许多时乃西方舶来货,难以避免不太适合香港状况;最大问题,乃香港本身的创新科技发展落后,以致真真正正的本地创科出品寥寥可数。舶来的创新科技,当然会为相关地区带来利便;然而,是否同样会为香港带来利便,还是适得其反地弊多于利?又或者我们应该如何将之本地化?可以说,不论是增加本土出品,抑或是推进本地优化,目前进程都未如人意。

或者,只怪香港的城市发展太进步了,进步得创新科技根本没能增值多少,好像八达通的高效、準确、安全,便大大压缩了网上支付的发展空间。不过,发展空间总是存在,只差大家能否有效开拓。至少,政府的门诊预约、场地租借、以至提供实时路面状况等的公共服务,便亟须引入创新科技元素以提高服务质素了。的确,由政府带动创新科技的发展,以此创造需求,正是一大催化剂;这比扭尽六壬地成立各式基金,对业界的刺激作用肯定来得更加直接有效。

上一篇:多元教育民间主导
下一篇:做好大湾区建设规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