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文字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对医学有影响就也不难理解。中国的「象形文字」是「视觉文字」,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字多数为「听学文字」。
「视觉文字」比听觉文字稳定,易于流传和继承。拿英国为例,现在英国人已不认识600年以前的英语,如果能识者可被称为专家,而在中国只要稍有文化识字的人,都能看得懂2千多年前诸子百家的着作。这种文字上的稳定性使中医能易于继承,这也使古代大量中医文献、着作、理论能流传至今,保持乃中医理论长期高度稳定的重要原因。
汉字的集装信息、言简意赅,具有集约性。汉字既有音、形、义的集约,又有抽象与具象的集约。这使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中国一切学科的表述无须使用过多的文字材料。同样一篇文章,中、英文版进行比较,其篇幅约为1:1.78或1:2左右。汉字构词灵活,常常用有限的汉字可以构造出人们所需要的一切词语,而且不必因新事物、新概念去造出新的汉字。英语则对新事物往往必须新造单词。如electricity、telephone、television、computer等等。而汉字只需用原有的字重新组合即可,如电,电极、电话、电视、电脑。
汉字一音一字,构词方便,有效,而且经济。这一特徵不仅使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一切学科表述方便,而且使这些学料易于在汉语地区传播和继承。汉字是世界上唯一集具象与抽象为一体的二维空间的文字,而且具有突出的艺术性,这不仅使它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而它的艺术性还影响到中国许多学科,尤其是中医。西方文字是拼音文字、听觉文字,其稳定性较差,这对学科的继承性必然产生影响。它的集约性较差,抽象性突出。表义相对单一。这些特徵对西医发展的跳跃性,理论的抽象性和学科的科学性都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的科学发展状态及过程不同,历史及文化背景不同,故语意的理性意义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中西医学中表现十分明显。中医之「气」不同于西医的air,中医之「脾」不同于西医之Spleen,中医之「肝」也不同于西医之liver,中医说的脏腑也不同于西医之器官之称。
语义的社会性意义是指反映在词或者一段语言中运用该词或语言的社会环境和「言外之义」,中西语言及中西医学在这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西医惯用单一、明确的科学语体。而中医则常用哲学用语,语体常常有歧义、模糊、涵盖面广的特点。中西两者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不通约的理论体系,形成中西医学「汇而不通」、「结而不合」缺少共同语言的局面。
吴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医学教学55年。曾在沪时从业西医骨科临床经验达17年。在中医骨伤、推拿、针灸及中西医结合领域颇有造诣。对临床、教学有独特见解与理论学说。
下一篇::【漫话中医】缅怀中医小儿推拿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