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起动 快打疫苗」运动正式展开,旋即获得社会广泛响应,谷针措施愈推愈多、百花齐放,由「疫苗抽奖」到「疫苗假期」、「疫苗礼包」,各出奇招,每日预约打针的人数因而明显飙升,效果立竿见影。
稍感遗憾的是,不少人却错误理解特首林郑月娥早前说法,以为日后唯有接种疫苗人士方可进入食肆、学校、图书馆、电影院等处所;林郑昨澄清指相关抗疫新路向的目的,是避免日后抗疫工作一刀切,一旦爆疫又要停市停课之类,认为目前的做法并非惩罚或恐吓市民。
谷针从来重在鼓励而非惩罚,是为了放宽自由而非限制。在疫苗出现之前,一旦爆疫就难免停市停课,经济社会活动因而大受影响;今日卒之等到疫苗到来,抗疫手段当与时并进,争取减少疫情对市场及市民的影响。故此,抗疫新路向正正针对已接种者,容许相关受疫苗保护的人士及行业更大自由,即使出现新一波疫情都不受限制,商户既可继续营业,大众亦可继续享用服务。
换句话说,这非在疫情受控以至清零的情况下实施,而是在再现大规模爆发时方会引入;更重要的是,措施在确保疫情不易扩散的基础上,有条件赋予已打针者更大自由,同时以此鼓励市民加快打针,并不涉及惩罚或限制未打针者──后者由于缺乏疫苗保护,沿用停市停课的旧模式才能确保安全及防範疫情扩散。
事实上,世界各地均鼓励打针及容许已打针者更大自由,譬如欧盟便提出方案让民众来往成员国间时豁免检测及检疫。受累于疫情,外游之类的自由无疑受到限制,而接种疫苗及鼓励接种,正是恢复自由、恢复经济社会正常运作的必由之路。
当然,有人或会问,如果不适合打针,上述做法是否存在道德问题?对此,有几点须釐清:一是究竟何谓不适宜接种?卫生署已制定什幺情况不应接种的标準,但有部分市民甚至医生可能将接种门槛订得太高。二是即使真箇不适宜接种,当局亦提供定期检测的替代做法,所谓强逼接种的指控纯属误会以至抹黑。三是对不适宜接种者来说,肯定乐见其他人愈多打针,因为身体条件适合者应踊跃打针,从而在护己之余保护身边人。所以,唯有鼓励打针、早达群体免疫,才最有利不适合打针者,故谷针才最符合道德要求。
随着谷针措施愈出愈多,每日接种及预约接种的人士也愈来愈多,从早前每天介乎一二万多,飙升到近日约莫三四万的高位,这是市民欢迎及支持谷针的最佳证明,愈来愈多人都开始用实际行动来响应打针。
如果停留在抗疫旧模式,一旦有疫情暴发,就不得不停市停课;而如果实行抗疫新路向,受惠疫苗保护的则享原来自由、减少疫下限制。两者之间,相信大家不难作出理性、科学,兼且利己、利人、利港的选择!
今日时报评论员 李哲
下一篇::【商报时评】中华巡天梦 激励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