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今日时报评论员 赵燕玲
香港房屋问题错综複杂,是「老、大、难」问题,多年都未得到改善,近年更呈现愈来愈恶化的趋势。
随着社会逐渐稳定下来,近期不同界别、不同政策研究团队和政治团体纷纷建言献策,提出增拓土地和房屋供应的多条路径和方法。在当前房屋严重供不应求的困局下,任何可行方法和建议都值得政府考虑和合理吸纳。本港并不缺土地,亦不乏房屋政策思考、辩论与规划,缺的是制定政策和执行土地房屋政策的决心与行动。
香港私楼价格冠绝全球,长年稳居世界房价「第一贵」;普罗市民难以上车,奈何政府公营房屋供应又严重不足,而且缺口越来越大。据房委会公布的最新公屋轮候册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公屋申请达到25.38万宗,平均轮候时间再延长至5.8年,创下20年来新高。
港府一直致力解决房屋问题,为何公屋轮候时间却不降反升?核心原因便是拓地建屋太过「龟速」。港府每年都会制订公屋建成目标,不过罕有如期完成,从2015/16年至2019/20年,约75%公营房屋项目都延误。昨房委会宣布清拆重建辖下四个工业大厦,改建为公营房屋,计划竟要2031年才能安排入住,进度确实太过缓慢!
除了已经开始的建屋项目拖延缓慢,政府在未来土地房屋政策上亦始终未有决断和定案。面对如此巨大的房屋缺口,必须从供应端入手解决房困,大刀阔斧增加土地房屋供应已是全港共识,关键看政府能否有迎难而上、果断行动的决心和勇气。
各界集思广益,提出过许多增加土地房屋供应的思路,比如被纳入施政报告中的「明日大屿」计划;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私有土地;发展新界北和大榄郊野公园边陲土地等。昨经民联亦发布《香港十年安居计划》建议书,提出三大目标和五大建议,建议一是开发新界,提供2634公顷住宅土地;二是开发郊野公园边陲,提供40公顷土地建屋;三是推动大规模公屋重建,提供77公顷土地,力争公屋轮候时间从5.8年缩短至4年;四是加快落实已规划项目,提供508公顷住宅用地;五是增加地积比并加快审批程序。
这些建议都有其理据,港府只要有决心,甚至可以多路并行、多策并举。儘管疫情当下,经济萎靡,政府工作重点侧重防疫抗疫和经济复苏,但房屋土地工作关乎重大民生,不能被搁置拖延。况且在香港国安法和新选举制度落实后,本港社会已经渐趋恢复稳定,行政立法关係大大改善,这都为政府着手处理土地房屋等老大难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政治环境,港府更应该抓紧时间,制订清晰且明确的拓地规划,让土地房屋政策落到实处。
现时摆在政府面前、可供选择的拓地建屋思路和方案很多,关键看能否下决心,何时能行动。公屋轮候人数不断增加,轮候时间不断延长,私楼贵到「离地」,民怨累积,当局不能再继续拖延逃避,必须做到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果,满足市民最基本的「居有其所」需求。
下一篇::【商报时评】新闻自由非绝对 国安法不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