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时评】人人出力 勿让气泡再爆破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1年05月13日

随着香港疫情逐渐受控,今日(29日)起在「疫苗气泡」下食肆经营限制放宽,下月底在「航空旅游气泡」下香港与新加坡亦将复航;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在立法会还透露,会跟内地及澳门探讨「商务气泡」和「港澳旅游气泡」的安排。愈多「气泡」推出,意味疫下愈多经济民生活动复常;不过,「气泡」往往容易爆破,当局必须确保过程安全,社会各界亦须出力配合,则类似「气泡」才能够愈做愈多、愈扩愈大,令全港市民获益。

安全,是任何「气泡」的大前提。回想去年11月,港星「旅游气泡」几乎结成,可惜临门一脚竟然爆破,因本地疫情急剧反弹而紧急叫停,并且一停就停了半年之久,期间其他「气泡」也理所当然地无从谈起。有此前车之鉴,充分说明做好防疫控疫,乃呵护「气泡」毋再爆破的重中之重。

时至今日,香港无疑有条件建立更多更大的「气泡」。在「内防扩散」方面,在顺利引入强制检测和安心出行等的基础上,香港防控能力无疑已大大增强,譬如上月的健身群组一度令人联想到此前一发不可收拾的歌舞群组,惟疫情很快就被控制下来。至于「外防输入」,在不断完善针对外来旅客的防控安排下,即使每日仍录若干输入个案,惟病毒都无法窜入社区,也证明措施收到预期效果。有人担心,港星「气泡」或增本港输入风险;不过,一来新加坡疫情早已受控,今年以来没有一日的本地确诊数字超过5宗,加上来港旅客须持阴性检测结果,故输入风险可谓微乎其微;而为进一步保护前往当地的港人,及确保他们回程时不把病毒带回香港,当局要求出发者必须打齐两针,也可进一步降低输入风险。的确,最理想是新加坡来港旅客也完整接种疫苗,但考虑到「气泡」与疫苗之间的互动关係,儘管不够理想亦不代表不应去马。

因为,建基于疫苗之上的「气泡」,可望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疫苗气泡」可提供的诱因愈大,疫苗必更普及;而疫苗愈普及,则可容许更多更大的「疫苗气泡」。可见,以上两者绝对相辅相成,故各地都积极加强接种诱因,美国已宣布容许已接种者在户外毋须戴口罩。美国一套纵然未必适用香港,但建立更多更大的「疫苗气泡」必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大家合作踊跃接种,香港无疑更有条件扩大「旅游气泡」的使用,除争取已接种者豁免隔离检疫外,亦可争取缩短已接种者的检疫时间──毕竟,从现时必须隔离至少14天,改为隔离7天甚而更短时间(配合事前及期间须通过检测),对旅游、探亲、特别是经商者来说,某程度堪称天壤之别,这亦可确保出入境人士及当地居民的安全──当然更重要的,乃可推广疫苗普及。

目前香港有13.5%人口接种第一针,共计接种剂次则为135万,环顾世界接种速度未算太慢,但与群体免疫要求的七至八成仍有相当距离。「气泡」与疫苗存在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利好关係;而现在的第一步,乃在建立「气泡」的同时毋使「气泡」化为泡沫,一切必须安全至上,如此的话必可更好开启上述良性循环,更好引领香港经济社会复常并最终走出疫困。(今日时报评论员 李哲)

上一篇:【商报时评】提升疫苗接种率是当务之急
下一篇:【商报时评】法治社会无人可以淩驾法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