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时报评论员 李哲
「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昨日正式推出,目的是鼓励和支持港青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及发展事业,让他们了解大湾区并把握箇中机遇。计划共提供2000个名额,当中约700个专为创科职位而设;香港总商会昨表示,旗下会员公司将提供约300个职位,其中丰银行佔约100个,其余知名港企尚包括长江集团、其士国际、太古集团、中华电力、中银香港、信和置业、新创建集团等。
湾区机遇乃市场共识,问题是怎样抓紧?过去,已有不少港青在湾区的成功故事,可惜都属个别例子;现在,由政府牵头、商界响应,计划便扮演了指路灯角色,相关平台不单可更好配对企业招聘和毕业生,且还以津贴方式解决内地工作起薪点较低问题。在为期最长18个月内,受僱者可获月薪不低于1.8万元,相比浸大去年发布在港毕业生平均起薪约1.5万元还要高,而每僱一人则僱主可获政府每月津贴1万元,即相当于以内地毕业生的薪酬聘用香港毕业生,足见计划对僱佣双方都非常吸引。
始终,香港作为一个成熟经济体,已不时有人诟病指机遇较昔日少、社会流动性亦不够高。湾区作为国家重点发展区域,香港倘要保持优势,港青倘要寻求突破,岂不应该把握近水楼台优势?的确,要争取更多机遇、争取向上流动,目光诚不应局限于千余平方公里、750万人的香港,而应进一步放眼面积多逾50倍、人口多近10倍的大湾区。只要我们登高望远,便可发现计划并非所谓旨在带挈湾区,而是旨在带挈港青、带挈港企,以至带领香港发展更上层楼。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品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政策措施。国家主席习近平亦指,要抓大湾区的重要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新计划无疑有利两地职场的无缝衔接,一站式让港青按几个键就可应聘湾区笋工;进一步言,除了设立网站刊登职位空缺,当局尚可到校园举办招聘会,以至到创科相关学院等进行招聘介绍,好使港青更加了解北上好处。此外,除了贯通北上「就业圈」,完善优化北上「湾漂」的「生活圈」亦很重要;随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跨境基建落成,往返湾区各市可以半日完成,但考虑到毕业生或须离家在外工作兼生活,有关方面还须体贴关顾他们对于住屋以至医疗等方面疑虑,包括提供落户湾区并非想像中困难的準确资讯。湾区建设的关键,正是推动学习、就业、生活、以至退休等无缝对接,大家都成为「湾区人」。
不必讳言,不少港青对内地工作环境以至生活环境,都不甚了解甚而存有误解;计划针对性扫清了北上入职起薪较低的障碍,肯定大大有助提高港青北上意欲,于此基础上,还要扫除北上工作及生活比香港低档的迷思。有谓「树挪死,人挪活」,香港本身肯定仍有大量机遇,但北上发展亦可能另有新景象;重要的是,香港未来的路得以拓阔,港青未来亦有更多好选择,试问谁不乐见其成?
下一篇::【商报时评】科技助力抗疫 推动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