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时评】健康码通行 湾区携手抗疫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0年04月11日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全球肆虐,最新的形势变化是西方骤雨东方转晴,中国内地疫情明显受控,欧美已成为重灾区,意味香港的抗疫进入新的阶段,须将重心转为防範海外输入,这同样也是当前内地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面对疫情转变,香港与内地携手合作,联合行动,严防海外疫情「倒灌」,是题中应有之义。港府宜因应疫情变化,适时作出应对调整,考虑按疫情发展程度,分阶段、分地区放宽对内地的人流限制,首先可考虑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统一的防疫标準,互认健康证明,使用健康码通行,并且合作围堵疫情。如此一来既能够满足大湾区民众往来的迫切需要,逐步恢复区内经济社会交流活动,亦可以发挥协同效应,减少成本,腾出更多医疗资源投入抗疫,对香港来说最为有利。

经过铁腕抗疫,中国内地疫情持续受控,3月17日,内地首次无新增本土疑似病例,湖北除武汉以外地区已连续13日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形势转趋稳定的内地正在加速有序复工,民生消费活动与各种商业服务也日渐恢复。而与此同时,疫情却在全球蔓延,已报告病例的国家和地区达159个,包括欧美在内的海外累积确诊和死亡病例大幅上升,欧盟成员国17日同意即时封关30天,美将暂时关闭美加边境,以阻止疫情扩散。显然,现时香港面对的最大风险,来自于海外输入,本港近段时间的确诊病例几乎都有外游史,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内地疫情平稳,在确保安全的大前提下,本港防疫政策宜相应作出调整,根据两地加强防範海外疫情输入的共同需要,可考虑携手大湾区共同抗疫,善用科技手段,建立一套统一的防疫準则,平衡风险管控和人流往来的需求。例如一名需要往返港深两地的人士,从境外回到深圳时,已接受隔离14天,然而入境香港后又需要再隔离14天,两头隔离前后加起来要耗28天时间,这不但造成社会资源极大浪费,还令湾区往来陷入停顿,加重打击本港经济,成本代价太大。如果香港将整体防疫工作扩大到大湾区,与各城市加强在疫情防控信息集成、民众出行、协同监管等领域的合作,联防联控做好对重点人群的监测,减少湾区内不必要的重複隔离,对在内地已隔离14天且无症状的大湾区内居民,可以豁免到香港强制检疫;又或在香港隔离14天的人士,到大湾区内地城市无须再隔离,以方便健康人士正常的流动,既可减轻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也利于大湾区的整体防疫,可说是多赢之举。

在大湾区内实现健康通行,可以借鑒浙江杭州率先推出的健康码模式,绿码通行,黄码、红码分别进行7天、14天居家或集中隔离,通过内地各省市互认,居民可以凭「码」证明自己的健康状况,外加测量体温就可通行无阻。大湾区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建成智慧城市群,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做到信息的互认乃至共享,解决医学观察证明异地互信问题,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以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方式,协同抗疫,更可节省检测药剂、隔离设施等医疗资源,帮助更多有真正需要的人,何不积极推动呢?今日时报评论员 周武辉

上一篇:【商报时评】抗疫须做好持久战準备
下一篇:【商报时评】急增抗疫资源 要保证「床等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