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aler的投资特点在于善于洞悉人性,此次他所提出的行为经济学更是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理论,让人耳目一新。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ichard Thaler是一位在行内有名的投资者,他所带领的基金公司所向披靡,由他操作的一只基金19年业绩大增832%。Thaler的投资特点在于善于洞悉人性,此次他所提出的行为经济学更是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理论,让人耳目一新。
笔者试以投资理财的角度,为读者解读部分Thaler的观点。
分帐消费:请不要自己骗自己
不少理财专家,包括身为财经记者的笔者一度非常提倡分帐消费,这样能让消费者有一定的计划,至少在消费时懂得「止蚀」。但在Thaler的理论中,提出了「心理帐户」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如果有分帐行为,那幺有一笔钱就是会用于消费,所以只要消费在这笔「消费帐」的範围内,人们就会有一种心理暗示,消费起来似乎不会那幺心疼,而消费也会多了一些盲目性。
同样,在投资股票上,很多股民即使生活拮据仍将节省的钱用于炒股,而又想着反正这笔钱是做投资用途,输了也不怕。
因此不少投资者也会有一个帐户,专门为投资準备。如果投资输钱了,很多人会降低心理防备,心想反正投资有风险,这笔钱输了也没关係,造成很多散户以「赌一把」的心态持仓,错失其他投资时机。
一杯水:五星级酒店的更甜
如果一杯矿泉水放在五星级酒店和一般路边摊,那完全是两种效果,即使那杯水的价值是一样的。
这样的想法或许造就了我们冲动性的消费观。例如﹕在名牌打折时,很多人都会买到失控。假设一双1000元的打折扣名牌鞋,与1000元的普通鞋子,消费者在购买普通鞋子时会左思右想,但买名牌鞋时可能会一口气买好几双。其实,在传统经济学中,两种鞋子的价值是同等的。只不过,因为某些心理作用,而导致购买打折的鞋时多了几分冲动。
股票涨了:反而很心慌
很多初级投资者刚投身股海时,跌了反倒没有很大心理压力,因为他们认为,只要不卖出,就不等于输钱。反而,股票涨了会让他们坐立难安,生怕赢得那一点点钱会被吞噬,所以只要涨一点点就会离场,之后看着股票不断向上攀升,又追悔莫及,给生活造成无限困扰。
这种现象很难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反而是用心理学理论解释更为恰当。笔者认为,关于上述现象的解决方法还是要多多修炼自己的内心,等待自己的心理成熟后再投资。
山幕 (栏目逢周三、五、六刊出)
下一篇::廉航低价热销生财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