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深
在内地娱乐圈风光无限的吴亦凡最近又被负面新闻缠上了,不是因为他刚发的新专辑获得了成功,而恰恰是因为--专辑太成功了,以至于不像真的。这张专辑在上线一天后,就在美国iTunes榜单的前十裏面佔据了7席,并且牢牢佔据了前三,将很多知名欧美歌手死死压在身后,以至于不少他的歌迷都大呼「吴亦凡向欧美成功输出了中国文化」。
虽然不少外国歌迷都在问:「Who'sChirs Wu?」,但很显然,他们并不了解有一种叫中国「脑残粉」的群体。这些数量庞大的粉丝为了给吴亦凡送上生日礼物,通过共享美国区iTunes账号、多次下载和重複收听等方式,迅速将吴亦凡送上了尴尬状元之位。儘管吴亦凡一再回应称,这些粉丝确实是真人,但很显然,有真正的粉丝并不意味?这样的榜单就是正常的结果,也并不意味着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输出」。
「钱多人傻」「善于造假」
相信很多粉丝或许根本都没有搞清楚,「文化」和「数量」根本不是一种东西。「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影响力和被接受的能力,而「数量」则只是其中并不重要的一种衡量维度罢了。否则,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就不是英语,而是中文和印度话;最知名的社交网站是微信和微博,而不是脸书和Instagram;最有影响的跨国企业就是工商银行和两桶油,而不是苹果、微软和美孚。同理,用数量原则将吴亦凡的歌拱上榜首,并不意味?歌是好听,这些歌曲能够受到国外听众的真心接受和喜爱,只能显示中国歌迷「钱多人傻」而已,跟所谓「文化输出」没有半点关係--印度网友很早之前就已经通过类似方式给自己烂片刷榜,但烂片终究还是烂片。
如果硬要说这次刷榜事件输出了什幺文化,恰恰彰显了盛行于中国的一种基于不公平和「金钱规则」下的「假文化」--在娱乐圈裏,购买水军、操控话题、夸大流量、僱佣假观众、购买热搜等,早已变成了深入行业骨髓的「潜规则」;而在娱乐圈之外,年报造假、票房造假、营收造假、阅读量造假、信息披露造假等,亦早已见诸媒体报道。换句话说,这次吴亦凡粉丝的刷榜行为,其实只会加剧外国对中国人「善于造假」的印象而已。
正如很多专家所指出的,所谓「文化输出」想要成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以外国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传达外国人可以接受的价值观。反观我们迄今为止的所有「文化输出」,要幺首先大张旗鼓地扛起「文化输出」大旗,给作品笼罩上浓浓的宣传味道,生硬彆扭;要幺不顾内容打磨,以「免费」、「体验」的名义强行推介;抑或是如吴亦凡的粉丝一般,投入重金营造声势,「赔本赚吆喝」,却并不理会别人是否真的喜欢和接受。如此下去,「文化输出」谈不上,「中国文化」的黄金招牌也会被砸。
下一篇::谣言反映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