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童
前不久,内地媒体报道,上海发力挺地方民企科创,金融信贷四方面支持。实际上,这轮民企救助风从十月份就已颳起,深圳市被爆出「风险共济」驰援计划,出资百亿救助上市民企。据不完全统计,有湖南、浙江、北京、广东等20家以上的地方国资均推出援助方案,一时间救民企之声大噪,而上海近来的举动更是给这轮救助添上了一把火。
群情沸扬之际,不少人都以为一场全面救助民企的保卫战将在内地全面打响。但是笔者就不这样看,从时下的各种迹象来看,此轮救助一定是一次有选择的救助。儘管早前工行表示,未来三年民营企业贷款每年净增不少于2000亿元。作为中国最赚钱的银行,工行的表态确实有提振信心的感觉,但是大家都知道,银行现在越来越多扮演财富管理者的角色,其资金投向一定是未来有潜力,能带来明显投资回报的民企。希望救助民企是向全部民企撒胡椒面,多少有些天真。
企业须自主转型
银行追求的是投资回报,央行上海总部支持民企和科创20条,基本上指明了银行救助民企的具体对象。那幺各地国资部门会不会没有这幺强的选择性,从时下态势来看,回答也是否定的,就拿最先启动救助的深圳来说,深圳国资相继入股的怡亚通、英飞拓、梦网集团、英唐智控等公司,均为当地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公司。不难看到,深圳以外的其他国资机构,在救助过程中,也是重点倾向新经济的公司,说得更直接点就是比较成熟的高科技科创公司。
中美贸易战让中国越来越看清技术上的短板,那幺要想弥补短板,必须要保护在风雨中已经成长起来的高科技企业,让他们度过一时的难关。
除了在救助上有所选择外,这笔不认为会有全面救助的另一个原因是,市场本就是一个汰弱留强的过程。中国科技创新生命力,是要让更多资源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科创公司聚集。近来笔者随一众作家到金蝶採风就发现,摆脱对海外核心技术依赖的金蝶就过得不错,这主要得益于他们自2012年以来实现的巨大转型,这种主动转型当年曾一度让其业绩出现负数,但是度过艰难期后的金蝶,相反更有生命力。因此,中国也需要经历寒冬后的民企能展现更强的勃勃生机,在世界经济制高点佔据更有利的位置。
下一篇::刷榜输出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