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深
上周,一篇名为《英国八大名校宣布拒收中国留学生》的文章在很多人的朋友圈中流传。文章称,英国布里斯託大学、杜伦大学、利兹大学等名校宣布,将不招收来自一些特定中国高校的留学生。文章立刻在很多人的朋友圈中刷屏,甚至引发了不少留学生和家长的恐慌。但很快,来自英国方面权威消息就澄清说,这只是一起中国自媒体传播的谣言。
事实上,只要稍稍了解英国教育的情况,就应该知道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毕竟,教育作为英国创造就业和财富的一个重要产业,每年都创造超过百亿英镑的GDP,而整个产业中利润最为丰厚的无疑就是学时短、附加价值高的国外留学生。在此方面,中国留学生不仅捨得在教育方面投入重金,更是有人数规模上的优势,英国人不可能主动拒绝这些「肥肉」。
即使是拒收,英国高校也会根据其自身的一套评价体系或名单,而不会使用「非211」、「非985」等这种只有国人才懂的分类标準。更何况,英国目前正处在脱欧的当口,来自欧洲的资金和留学生面临流失,中国留学生正是填补这一缺口的救命稻草,即使拒收也不会选择这个时间点。
留洋盲目化
但无风不起浪,在谣言的背后,明显反映了一种情绪。那就是,随?中国海外留学的日益平民化和普及化,尤其是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惹下引人反感的事件,曾经代表?「刻苦」、「乐观」、「成绩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形象,正在越来越多地与「土豪」、「学渣」、「违法犯罪」等联繫在一起。这就导致,一些对中国留学生不利的消息乃至谣言,都非常容易被人们相信,以致广泛传播。
这也说明,越来越多国人正对盲目留学和对洋学历的盲目崇拜进行反思。事实上,在中国海外留学群体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留学群体的结构也在越来越丰富和複杂。除了传统中优秀学生专属的精英式留学,近些年亦出现了大量「短平快」的「流水线式」学位,再加上各类名目参差的海外交流、合作项目,以及不少带有移民和转移资产性质的「假留学」,中国留学生这个群体本身早已变得极为複杂。不少中国学生的留学目的,只是为了能在国内找到一份体面工作,而并没有考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志向,甚至于不少人在留学过程中就因孤独、思想、不合群等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再加上不少西方国家和院校急于创收而不断降低留学门坎,让很多并不适合留学的学生踏上了留学之路。
于是,我们便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变成了「问题学生」的代名词。
归根结底,「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留学好不好,还要看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条件。「盲目留学」和「盲目崇拜」的风气,确实应该反思一下了。
下一篇::高片酬一去难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