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谭】昔日四小龙 今日台蹉跎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11月07日

平凡

2018年秋天,对香港而言是丰收的季节。这颗东方之珠,9月23日迈入高铁新时代,刚刚又跻身粤港澳半小时经济圈。2018年,必定会在香江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香港无限的发展前景,台湾想必要投来羡慕甚至嫉妒的目光,同时又为自己的沉沦无奈。回想二战之后,香港和台湾几乎同时起飞,都曾贵为「亚洲四小龙」叱?全球。只可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017年香港的人均GDP为4.6万美元,台湾的相应数据只有2.4万美元,要知道香港的面积不足台湾的百分之一,而人口也只有台湾的三分之一。

脱胎换骨VS疲乏沉沦

更重要的是,进入21世纪之后,台湾经济明显出现疲态,2017年全球经济复苏,台湾经济增速也只有2.8%。吸引外资、民间投资、消费、出口等重要指标都不尽人意。上班族薪资倒退十几年,物价尤其是楼价则翻了几番,徒剩「小确幸」聊以自慰。

高铁香港段虽只有26公里,但从此就接入了国家2.5万公里的高铁网,大大缩短了内地城市来港的距离时间。假设乘坐高铁访港的乘客中30%为新增游客,香港段高铁的开通每年将为香港带来额外230万访港游客,消费、投资甚至定居所带来的增长动能不可想象。同样,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标誌?粤港澳三地半小时经济圈成形。尤其是在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大桥让香港辐射5.6万平方公里区域,将是继东京湾区、纽约湾区、三藩市湾区之后,世界经济版图上又一个闪耀的经济增长圈。

大桥在大幅提升珠三角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对香港未来发展的推动更是不可估量。贵为世界金融中心的香港有资金,有服务,深圳是金融、科技、研发重地,广州是国际商贸中心、交通枢纽,而东莞、中山、惠州等有製造经验和优势。大湾区完全可以凭藉完整的产业链,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构建区域经济城市群,这将给整个大湾区带来脱胎换骨的蜕变,经济效益十几万亿计。

关键取决政治立场

反观台湾,昔日同样以十大基础建设吹响二次发展的号角,但至今仍在吃蒋经国治下的老本,近些年,除了高铁,岛内似乎没有拿得出手的大型建设。近日台铁再次发生重大出轨事故,近4年行车事故达2千多件,伤亡人数至少448人。背后有人为因素、有管理疏失、有政治拖累,也有经济压力因素,更有基建跟不上发展的问题。

其实,台湾也不用羡慕,香港之所以迎来这幺好的发展机遇,很大程度是贯彻落实「一国两制」之下,善用惠港政策,得以融入大陆巨大的发展蓝海。台湾不也有同样的待遇吗,这些年大陆出台的惠台政策也不少,从ECFA、陆客自由行到近期的31条 重点在于台湾没有善用这些机会,反而让「台独」人士不断抹黑惠台政策,导致台湾陷入政治恶斗的恶性循环。因此,台湾的沉沦癥结在「台独」祸害,拒绝承认一中,拒绝接受「一国两制」这个伟大构想。

事实上,国家高铁网纳入香港,同样也给宝岛留了接口。大陆「十三五」规划早就提出要「建设北京至台北高铁」的构想。也有媒体报道称,经过数年讨论后,大陆决定到2023年为止,建成连接平潭县和新竹间,长达135公里的海底隧道,供时速250公里的高速火车通行。至于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直言,要建台海大桥经济、技术上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两岸关係的走向和解决两岸关係问题的时机」。

孟凡超点出了关键,台湾不想当看客,也想融入国家巨大的发展,关键还是政治立场,反对「台独」支持一中,共同完成统一,实现中国梦。

上一篇:共享单车辉煌不再
下一篇:大湾区楼市掀洗脑风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