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十一
近日,又一硕士研究生选择在校内跳楼。此次悲剧更加惨烈,该名研究生陶某选择在母亲面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家庭含辛茹苦培养出的大学生,为何选择用如此惨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陶某的姐姐提供给媒体的资料中,我们或许能够看出一丝端倪。陶某姐姐出示的几份陶某和其导师王某的聊天记录显示,2016年9月,陶某已经準备出国读博,王某告诉他,「这一次一定要对你狠一点,否则你会以为每次都会不了了之」,随后王某要求陶某离开研究所。多份QQ聊天记录还显示,王某曾让陶某喊他「爸爸」。此外,王某常要求陶某去家中参加活动,为其带饭,目前,警方已将此案鑒定为高坠死亡,排除他杀,学校已经成立专班进行调查。笔者认为,目前中国硕士和博士导师制的规则设定,相当于给予硕士导师「一票否决权」。如何防止导师的权力过大,值得思考。
高校导师权力过大
笔者从搜索网站上输入「硕士跳楼」4个字后,马上出现300多条搜索结果。细看之下,笔者惊讶地发现,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众多高校均出现过硕士生跳楼事件。也许每个跳楼案例不尽相同,但背后原因竟是惊人的相似 学生担心导师不让自己如期毕业,最后选择走上轻生之路。
笔者身边读研的朋友,这样评价中国高校导师的权力:导师的权力已经大到可怕,无论是专研考博或者出国,学生的能力永远是第二位,导师的一句话就能让你寒窗苦读十几年化作泡影。当一个贫寒的家庭花费无数时间和精力供养出了一位高学历的研究生,而该名学生也一定希望自己能早日进入社会,回报家庭。由此可见,「无法毕业」的后果对于每个硕士研究生来说都是致命性的打击,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者,只能选择自杀的毫不奇怪。
学生毕业为何只能让导师一人说了算?毕业论文是否通过能否设立硬性标準?高校是否可以建立导师更换制度?这些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各高校一起协同解决。笔者在此呼吁,应当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对导师的行为有所约束与监管,划清师生关系的明确边界,不能把师生关系庸俗化或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除此以外,各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也应发挥作用,一旦学生应导师问题出现精神压力过大的情况,应及时做情绪干预。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下一篇::管无赖 治老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