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要动真格?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3月18日


豪士

给中小学生「减负」的话题近期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包括目前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对此也有所提及,有全国政协委员继续发出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声音。加上此前中国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文整顿培训机构和课外竞赛等,一场前所未有的整顿超纲学习的风暴似乎正要来临。

负担越减越重引深思

实际上,给学生「减负」并非是近两年才响起的声音,而是长期以来一个老生常谈的沉重话题,减少作业量的指令更是年年下达。然而,虽然各种声音不时响起,但总是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反而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正如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3月2日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从1951年到2017年,国家围绕中小学生的「减负」出台过几十份文件。但是几十年喊「减负」,有些地方孩子们的书包越喊越沉,课外负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的时间越喊越少。

为何每年下达的这些指令反而适得其反呢?这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这里面恐怕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来自家长、学校、老师等各方面的复杂因素,久而久之已经成为了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一方面是学生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在繁重的学业之余还把孩子送到各种校外培训机构「进修」,以使孩子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将来的竞争力。并且家长的这种担忧已在整个社会瀰漫开来,形成了一种难以逆转的潮流。另一方面是,在应试教育的鼓吹下,学校为了升学率和提高社会知名度,总会出台一些不合理的政策或校规。而老师方面,也是担心自己班的学生成绩不够理想,落后于人,给学生布置过重的作业,或者在心理上给以学生无形的压力。甚至有的老师利欲熏心,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与这些机构勾结,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而相关管理部门出台的文件往往成为空头文件,没有强制学校执行,只是走一个过场。总之,各个方面都没有把为学生「减负」当一回事,最终导致了越减越重的结果。

理应受到社会重视

中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应试教育向来也不乏有识之士的批评,甚至有不少国外人士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机制一直是在培育一个个的学习机器或者考试能手,以致中国整体的教育水平一直难以真正地提升。不管这种尖锐的批评声音是否正确,但常识告诉人们,学业过重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的睡眠时间和对其他新鲜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造成各种身心的伤害。近年来,不乏一些不堪重负的学生走向极端,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人世的例子。因此,基于种种负面影响,为学生「减负」理应得到各方的重视,并且想方设法扭转过去那种敷衍了事的不利局面。

从最近教育部等部委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对学生减负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升到历史的最高水平,无论是整治各种教学乱象,还是明令规定学生到校时间和学生下课时间等,都显示出管理部门对此动了真格。

上一篇:富士康多美遛过才知道
下一篇:「信息穷人」如何减轻被宰之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