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灵童
在中国近7成的珠宝集散地深圳,一栋号称全球最豪华的珠宝大厦拔地而起,唯独缺少的是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中国珠宝品牌。可能正是因为少,中国珠宝想要叫响全球,显得有些焦虑,急于求成。前不久与一众中国知名作家到此采风,来自宝石原料产地云南的一位作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自称电光火石的构思,其实并没有什幺内涵。
比如说,在一家柜台,有一个巨大的熊猫制品,并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国国宝 熊猫的珠宝制品。而在另外一家颇具实力的翡翠店,该店镇店之宝竟然是一个苹果外形的翡翠,并称如此大的「苹果」世间少有。这位作家看后说,这些作品太过写实,看不出什幺独具匠心的地方。这样的东西,国人看不中,在国际市场上肯定也不会受欢迎。中国珠宝还是要从设计上打开突破口。
正视差距创新求胜
时下全球叫得响的珠宝、奢侈品牌中,大部分产自欧洲,追溯起来,是经过「一战」以后近百年的时间慢慢培育出来。而中国的珠宝从以前的简单加工,到现在创立自已品牌,推出自己品牌时间久的也不过10几年,想要在这幺短的时间里,让国际市场认可中国品牌,并且是由中国品牌取代欧洲品牌,显然是有点操之过急。
作家们将这个现象归纳为是文化的焦虑,也就是与文化相关的产业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太过急功近利,而缺乏一种淡定。就以日本为例,他们从中国的唐宋文化中去发掘,结果被当今世界认可为最具东方元素的珠宝。时下中国珠宝界说是将传统文化与当今时尚,以及有特色东西结合起来,自以为这样设计出来的东西是最有创意的,但不论从精緻程度,还有创意来说,与国际珠宝品牌还有一段距离,中国珠宝界要正视这种距离,而不要动不动就指责别人不识货。你不拿点绝活出来,怎幺让别人认可你。
还有就是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珠宝业已经走到了要打响自己品牌,并走向国际市场的阶段。那幺像以前那样仿冒盛行,就要受到严厉监管,否则花钱搞设计的公司就会吃亏,从而限制他们对设计的投入。在这方面深圳珠宝业已走出了第一步,与深圳版权中心达到合作,中心在珠宝大卖场设立专门的工作站。只有让创意的人尝到了甜头,才会有更多人加入到设计创造的行列中来,这件事不能光深圳一个地方做,中国的珠宝市场都要形成统一的规矩。唯其如此,才不会走恶性竞争的老路,才可能将中国珠宝附加值提升上来。中国珠宝要产生卡地亚那样的世界品牌,可能也要经过从模仿到超越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实现从文化焦虑到文化自信的飞跃,才能丢下包袱,大踏步前行。
下一篇::条条拱门通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