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流深
上周,多个行业协会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意见》),其中对演员的片酬比例作出了固定,要求全部演员总片酬不超过总制作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相信这一意见的出台,是与近期内地电视剧不断爆出「天价片酬」,引发舆论诟病有关。有资料显示,眼下内地演员的片酬能占到总制作成本的50%到80%,而日韩与好莱坞的片酬大多在总制作成本的20%到30%。此前,也先后有多位知名导演公开砲轰明星演员的「天价片酬」,导致电影电视剧的后期费用被压缩,不得不粗制滥造。某种程度上,《意见》的规定并未超出常识範围,理论上也对内地的影视行业有好处。
就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只不过,良好的愿望是一回事,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则是另一回事。一方面,眼下内地影视剧市场,明星关注度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部分一线「流量明星」给影视剧带来关注常常以亿为单位;而知名度稍差的演员,即使演技和片酬的性价比更高,但能为影视剧带来话题和流量却明显逊色。就此而言,付给部分一线明星的「天价片酬」往往是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实践也说明,如《孤芳不自赏》、《楚乔传》、《择天记》等口碑扑街的电视剧,却始终在话题和流量上位居前列,令制作方赚的盆满钵满。另一方面,在如今金融手段多种多样的市场下,避免片酬变成「天价」,完全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来规避,诸如将片酬转变为投资、股权、红利,提供额外收视奖励,签订阴阳合同等。只要影视剧能够获得盈利,制作方觉得值,观众买账,明星片酬「天价」与否,其实只是普通人的观感问题。
归根结底,在一个「只看颜不看演技」、「只为爱豆狂」的市场中,只要能让影视剧有钱赚,一线的「流量明星」就是稀缺商品,他们获得「天价片酬」也只是市场机制的正常反应,究竟电视剧制作得如何,也或许不在投资方和制作方的优先考虑之内。事实上,在如今影视剧市场已高度市场化的情况下,只要遥控器牢牢掌握在观众的手中,仅靠一纸《意见》就能改变「天价片酬」的现象,显然是toonaive了。改变官方家长式的监管思路,让市场尽快自我成熟起来,才是刬除乱象的根本办法。
下一篇::还是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