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的名义」娱乐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4月17日

流深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遍全国,不写一写简直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媒体人。但问题是,写什幺?表演到位的老戏骨们?达康书记的表情包?猜电视剧的现实原型?公安干警是不是被黑了?可说的话题看似很多,但仔细想想,似乎又全都跑偏了。

众所周知,「反腐剧」作为中国国情下的特殊剧种,其自身性质与其他以娱乐为目的的电视剧可谓有本质上的不同。首先,「反腐剧」的题材属性必然需要反映社会现实黑暗面,也注定其内容属于「高度敏感」。在中国现行广电政策管控下,反腐剧自2004年退出电视台黄金节目以来,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推出了有影响力的作品。此次《人民的名义》能够在十九大召开前的敏感节点推出,明显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其次,反腐剧的推出,从来都有强烈的反腐教育、经验总结乃至于政治信号的作用。这一点,从《人民的名义》制作团队就可以看出:出品方包括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国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编剧周梅森被称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还为写此剧专门进入秦城监狱采访贪官,这又岂是拍摄一般电视剧能享受的待遇?

无关反腐的狂欢

应该说,从精心设计的情节、亮点频出的台词、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普遍赢得了观众们的热捧来看,制作方的努力赢得了应有的口碑回报。但明显看到,舆论里关于本剧的讨论,却基本上和「反腐」这一核心内容没什幺关系,泛娱乐化的大众狂欢,既消解了电视剧的严肃内核,也影响了观众们的深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的名义》引发了「人民的狂欢」之后却似不止渴,并没有进一步成为「人民的呼声」、「人民的利益」,从大众的反应来看,而是异化成了「以《人民的名义》娱乐至死」。

剧本并非没有给我们思考的空间。例如,汉东省反贪局因为双重领导制度而必须向省委汇报,却因此错失了抓捕贪官的最佳时机,导致贪官外逃。这难道不需要我们反思如今的监察体制?再比如,李达康书记之前因在某地的GDP增长落后而仕途受阻,从此落下了「GDP崇拜」,也更因此引发了剧中的拆迁、腐败等情节,这些制度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只不过,在「泛娱乐化」的狂欢之下,上述严肃思考在舆论场中凤毛麟角。

尼尔波斯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 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 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赫胥黎的预言正在今天的中国上演。

上一篇:由雄安限购说开去
下一篇:楼市降虚火 北京动真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