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浩宇
一放就乱,一管就死,这是外界诟病政府管控的最好调侃。此前引领共享经济的旗手 滴滴打车公司,似乎正陷入这个困局。此前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打车难、打车贵的问题又死灰复燃。不少舆论甚至开始哀叹,随着内地网约车的新政陆续实施,滴滴就将彻底告别共享经济,滴滴公司如果在这管控中,找不到出路的话,不久的将来,将会走上绝路。
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面,比较典型的两种观点是「小政府、大社会」和「大政府、小社会」。目前来看,相对比较好的模式是「小政府、大社会」,即撒切尔夫人-里根主义、邓小平推的改革开放,在这样的理念下,政府只是做好自由市场的基本秩序维持和对违法行为的管控,不需太多干预市场的调控。谈到这,不由想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连续5年总是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砲」。
在网约车初始阶段,滴滴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众的打车贵、的士拒载等问题。当然,滴滴发展期间也存在一些司机不规範问题,一度还因为利益遭到各地的士司机的游行抗议,有些地方政府甚至钓鱼执法。之后,各地政府接连出台条件较为苛刻的严格管控令管理网约车。
管得多市场不一定就繁荣
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政府」历来是广义的,承担着无限责任。东西南北中,工农兵学商,政府似乎什幺都管。不过,管得多不代表就是最好的方式,相较于解放初期,改革开放30多年,政府逐渐收起非市场之手,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却效果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时候政府管得越少,市场反而越繁荣,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和成为现在的主流就是最好的例子。
滴滴公司陷入困局,很大程度是由于网约车新政导致的,至于滴滴公司未来的出路何在,需要滴滴和政府有关方面在利益分成方面再好好研究一下,至于网约车新政把滴滴纳入和的士一样管理的规範,造就的是「的士2.0」,随之而来的就是滴滴公司的涨价,据说10日起北京滴快车起步价由10元调整为13元,还有就是打车难问题的回归,以及靠共享经济造就的就业人群的重新下,北京海淀后厂村和深圳大望村这样「滴滴村」的没落恐不远矣。
下一篇::蹊跷的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