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时代的全球化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4月06日

作者:流深

林郑月娥高票当选下届香港特首,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即使看不了电视直播,各种各样的直播渠道也基本能让读者了解整个选举的全过程,互联网实现了全球无差别的同步传达。可以说,只要你想知道,世界上发生着的任何大事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递到你的手机屏幕前。但越是清晰的体验过这种「无时差」的全球化生活,越是会不时产生荒诞的感觉。

比如说,最近在全球网络上大火的重庆轻轨李子坝站,就因为其极富特色的「穿楼而过」设计而被外媒惊呼为「东方的神秘力量」,进而又因「震惊外媒」而在国内出口转内销了一把。再比如,香港楼顶上晒满鱼翅的系列照片在网络疯传,引发很多网友的震惊和痛斥。但事实却是,这组照片拍摄并发表于2013年。这短短四年间 2013年,内地禁止「三公」消费鱼翅等高档食品后,鱼翅消费量已经大降7成,「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等环保理念越发深入人心;在港府和航运公司拒绝鱼翅贸易的指引下,香港也从当年的「鱼翅之都」变成今日环保团体活跃的「护鲨之都」。我们以为自己看到了全世界的完整图景,其实,我们一只眼看着现在,一只眼还在看着过去。在碎片化的时代里,全球化的也都碎片。

信息不对称易助长对抗

或许有人觉得,上述例子都是「小事」,我们只要真正了解那些影响我们生活的「大事」就可以了。但事实上,没有「小事」的背景,恐怕很难理解为何会有相应的「大事」发生。就像秉持民粹主义的特朗普上台,却不知道是什幺样的生活点滴,让曾经开放的美国人变成了拥抱孤立的愤怒者。缺乏全景和深度的认识,常令我们诉诸于对抗与负面。更深一步来说,在变化迅速的世界当中,本就是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的信息,更加会造成信息上的不对称、偏差、错位甚至不能理解,成为世界产生种种对抗的根源。

如果不具时效性的鱼翅照片,对香港形成负面印象,甚至据此指责香港乃至全体国人的环保努力,那才是真正的可悲可叹。美国人弗里曼曾经乐观地宣传「世界是平的」,包括网络、科技、全球合作等动力将把世界上的壁垒抹平。但是,当我们拿着数年前的故事和照片频频「震惊」的时候,我们更应当意识到这种「全球化」的片面:全球化将地球人的工作、资本、机遇联繫在了一起,却并没有将人类的情感、文化、认知和精神联繫在一起。近些年全球民粹主义崛起,反全球化成为浪潮,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这种片面和无效的理解沟通也无疑是原因之一。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学会如何更全面地看看这个世界。

上一篇:一场意味深长的胜利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