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事讲场】疫情下残障人士就业再思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0年06月16日


作者:香港复康力量会长叶湛溪、香港复康力量总干事 赵立基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香港社会企业总会在日前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社企的生意额明显下跌。相比去年1月及2月,超过五成受访社企在本年1月及2月的平均生意额下跌五成或以上,其中有近两成受访社企完全没有收入。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逾七成受访社企表示对2020年下半年的销售预期感到非常负面。八成半社企认为下半年的销售情况仍然非常负面和负面。若疫情持续至2020年下半年,两成受访社企表示结业的可能性为五成或以上,两成半则有三成至五成机会结业。若社企失守,残障人士就业及失业问题将更趋恶劣。

失业率远高于一般人

香港现时约有58万残障人士,就业率普遍偏低,每每因找不到工作而被迫堕入福利网中。根据《2013年香港残障人士贫穷情况报告》,本港残障人士的贫穷率高达45.3%,较整体贫穷率19.9%高出一倍。他们贫穷的主因是没有工作,以至须依靠社会保障援助,他们的失业率亦较一般人高出约50%。

现时政府的政策及或服务目标,是透过提供社会服务即职业康复及培训服务,例如由政府资助并由非牟利机构提供就业服务,庇护工场、辅助就业、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日间综合职业训练中心、残障人士在职培训计划、「阳光路上」培训计划、职业康复延展计划等以协助残障人士在公开市场提供就业配对服务等;另外向僱主提供诱因,发放现金津贴以鼓励僱主聘用残障人士,例如劳工处推行「就业展才能计划」,透过向僱主发放津贴,僱主每聘用一名残障人士,可获发的最高津贴额16000元,最长津贴期亦由8个月延长至9个月。另外政府在曾荫权年代更开始大力鼓励成立社会企业,用少少的财务资源,成立不同的基金,以小博大,从而期盼解决贫穷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当然我们必须要问两个问题:第一,即这些措施是否足够;第二是否有效。现时职业技能培训名额不足,即使不少残障人士希望藉培训来提升工作技能及就业机会亦欠缺所需的培训机会;综合职业复康服务中心、辅助就业、在职培训计划、庇护工场等服务需求与日俱增,服务却未能追上。更甚的是,政府透过向僱主发放津贴,鼓励他们聘请残障人士,但不少企业在领受僱主津贴到期后,也不续聘他们。社企在这方面亦不是特效药,因现时社企数目仅约700间,对香港整体经济微不足道,所能聘请的残障人士不多,工种也偏向于低端。当社会面临疫情等冲击,残障人士的职场待遇就更为堪忧。

他们是难得的劳动力

其实,这58万人是社会的一分子、难得的劳动力,并不只是福利的受惠者,故值得社会投放资源栽培他们。

应在中学时加强他们职业导向及技能,增强他们日后的专业及竞争力;加强他们面对逆境及挑战的能力,提高个人心理质素。而在职场,除了工作配对,应以科技设备配合,以增强他们的工作能力;亦可提供税务优惠及或配额,鼓励僱主聘用他们。

政府作为香港最大僱主,应带头每年增加残障人士新入职比例。事实上,近年商界及私人机构提倡「多元与包容」,他们或乐意聘请残障人士,唯才是用,只是硬件不足,例如大厦内没设置无障碍通道,公司没有足够空间给残障人士等等。政府虽资助相关公司改善硬件,以鼓励公司招聘更多残障人士,可惜宣传不足,很多公司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安排。若政府能软件及硬件双管齐下,令社会以宽广角度去看待残障人士,他们必能尽展潜能,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劳动力。

上一篇:【商界心声】美无理阻挠港止暴制乱
下一篇:【港事讲场】须规範公务员的「忠诚」法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