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脉搏】国安法利港长远发展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0年05月29日

凌昆/文

全国人大就香港维护国安立法,引起本港及海外热议,大受注视者乃此举会否对本港的商贸及金融中心地位有不利影响。无疑如此重大的政治变化所带来的效应必须予以充分剖析,从总体看短期干扰难免,但长期却属利好。

震慑反中乱港势力

当疫情渐退后,香港经济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政局不稳社会不安,若新法能有助止暴制乱,则可大大改善经济环境,增添投资及消费信心,对推动长远发展的注意力也可回升。尤为重要者是反中乱港势力一直抗拒与内地融合,由抹黑大湾区及「一带一路」建设来阻延香港参与,新法将有助震慑此等势力及抑制其阻延行动。反融合势力受压也将有利在「一国两制」下的跨境合作创新,仿效珠海澳门间的「横琴模式」,两会期间有本港代表提出在大湾区设立港人生活社区,但这大可不必,因为内地正逐步放宽港人北上定居及就业等的限制,和赋予更多国民待遇,故北上者应融入内地社会而非别树一帜。另一方面,对于支持本港高科产业发展、创新活动及产学研一体化,则应如笔者建议允香港在大湾区内设置科教飞地(见拙文,本版2019年5月4日)。这将利好本港经济升级转型。

港股汇抗震底气甚强

当然,推行香港国安法必须充分估计美国的反应,特别是对香港进行各种制裁。其中尤须注意者是取消对港的优惠待遇(如独立关税区等),和实施如针对俄国、伊朗等的金融制裁。其实由于客观形势发展,美国的优惠已无很大作用:香港已无很大量货物出口,双边贸易上美国享有巨大顺差,关税优惠意义不大。随中国科技水平猛升美国对港的高科产品出口宽限效用日减。相对来说金融制裁影响较大,毕竟香港是个金融中心,且港美金融联繫密切。影响来自两大项:市场震蕩及交易禁制。市场方面,美国制裁及中美交恶必令投资信心受冲击造成震蕩。首当其冲者是股汇市场。早有西方大鳄及本港内应积极唱衰香港以製造跌市气氛,从而加大政治打击作用。幸好香港早已经历多番股汇外源冲击,有关方面在应对上经验甚多。故多年来股市大幅波动不少,但对金融系统及联汇制度未造成严重损害。

香港股汇抗震底气甚强,因本地银行体系稳健,财政状况良好、外汇及储备充足,金融监管严格有效。这些情况全球少有,更远胜欧美,何况还有祖国的大靠山。当年SARS时联汇受冲,国家即承诺以外储支持港汇,有力吓阻大鳄。今天两地财力更非当年可比,炒作空间更小。近期还有一个当年未有的利好因素:当欧美疫情难控经济沉沦之时,中国已开始复元,经济表现反差强烈,再加上佔本港主导比重的内地企业股值博率高,多个国际股市指标均已纳入A股并扩大其权重,故恐慌性资金由两地外流必将短暂且受制约。中美斗争激化亦有利港股,更多中资股自美回流本港上市,必吸引大量资金到来。当然监管当局仍不可疏忽大意,还须密切注视形势发展,并準备好系列应急手段以防万一。这应包括对短期大额资金跨境流动的控制、禁止股市沽空,设立股市停板机制等。且不妨预先声明手段的存在以起震慑大鳄作用。

促进金融转型

交易限制将影响涉及美元及美元资产的融资、投资、交易及资产管理业务等。由于传统上香港属美元区,故对美元及其资产有偏好,交易对美元的依赖度亦高,故影响将较大。长远出路在于金融转型,实行「去美元化」「去美国化」等业务操作及发展路向调整。香港做不了中美间金融中介,还可做内地与其他地区的中介。美国以外的世界宽阔得很,过去港人偏向美国而忽略其余,今后可再出发,特别是依託大湾区及「一带一路」合作来实现经贸金融转型。由此不单可保持香港的国际中心地位,若能掌握新机遇还可望更上层楼。更积极参与人民币国际化及配合内地开发金融科技,乃重要选项。

事实是无论美国制裁香港与否,香港的国际中心及中介功能均须转型,制裁倒可加快转型过程及为其提供更多动力,从长远看焉知非福。随美国疫后沉沦,香港也应早谋新路。

上一篇:【参政议政】理性看待23条立法
下一篇:【港事讲场】试题出事暴深层次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