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时评】抗通胀惠民生多管齐下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0年10月11日

金管局今日将公布发行iBond的具体安排。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昨在网誌中透露,将发行的政府通胀挂钩债券iBond,息率下限保证有2厘。政府发行iBond的原意是助市民对沖通胀风险,惟本港受黑暴及疫情的冲击,经济持续疲弱,通胀水平维持偏低,故对市民而言,在当前超低息的环境下,更偏重能够收取有保障而回报又胜于银行存款的投资功能。政府进行调整,作出比以往更高的最低息率保证,当中含有「明益」成分,相信会受到市民的欢迎。而政府利用金融市场发展服务经济和社会,让更多市民获益是应有之义,当局诚应设计推出更多其他金融产品,多管齐下更好惠及民生,亦可推动本港债券巿场的进一步发展。

政府自2011年起推出iBond,定息为1厘,而利息与通胀挂钩,可避免债券持有人的本金被不断上升的物价蚕食,当时本港全年平均基本通胀率为5.3%,是近10年通胀率最高的1年。其后再发行了5批iBond,每批发行量均为100亿元,不过随着通胀率逐年回落,近年发行的iBond「包底」年息率趋于下限,2019年到期的其中一只iBond,有次派息更只有1.02厘,因此到了2017年因通胀纾缓而暂停推行。

今次再推iBond,抗通胀的功能已非主要,概因受暴疫双重打击,香港遇到了最凛冽寒冬,经济增长已连续4季收缩,政府将全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收缩6%至8%;8月的基本通胀率仅0.1%,恐怕还会出现通缩。陈茂波对此说明,假若通胀呈负数,iBond所设有的最低2厘回报保证,可确保投资不会因通缩而陷入零回报。在当前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资金避险需求增加,以及低息环境(现时银行一年定期的年利率是0.5厘左右)持续的情况下,对普罗大众尤其是靠「食息」生活的退休长者而言,iBond无疑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多多少少能够帮补生活费用。

即使未来通胀回升,届时iBond的回报亦会跟随向上。海外主要市场相继大规模地推行的货币宽鬆政策,所带来的通胀风险不可忽视;另外,按3年期的iBond来算,届时相信已有新冠疫苗推出,疫情也可以受到控制,香港社会只要保持稳定,经济有望走出谷底快速复苏,本港通胀或会上升,iBond的设计刚好发挥了「两头兼顾」的优势,市民购入iBond可说稳赚不赔。

政府发行iBond,起到抗通胀及惠民生的双重作用,而诸如iBond、银色债券、公共年金等金融产品的推出,本意也是为了更好协助市民善用有限积蓄,明智选择,赚取稳定回报又能保本。政府应观察今次iBond认购反应,如果热烈完全可以加码,亦应研究丰富合适的新投资产品,力求将金融市场发展,更多面向地让市民感受到、受惠到和参与到,更好地利民纾困,改善民生。而最重要的是香港要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善用香港与内地及国际的连通优势,抓紧粤港澳大湾区及「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增加本港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才是最有利帮助民生。(今日时报评论员 周武辉)

上一篇:【商报时评】传媒须有专业门槛
下一篇:【商报时评】香港公务员效忠国家天经地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