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时评】加入内循环 助力双循环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0年10月11日

新一份施政报告将于下月发表,多个商界政团及社会各界人士均提出建议,关注经济发展与民生福利。过去一年多来,香港经历黑暴、疫情等冲击,又受到中美角力的影响,经济形势严峻,民生艰辛,稳经济、保就业、纾民困刻不容缓。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市民期望施政报告为社会注入希望和信心,展示政府带领走出疫情、推动经济复苏的规划蓝图,并贯彻已定方针付诸实行,帮助疫后快速走出经济谷底,更好保障民生福祉。

众所周知,香港经济正陷入深度衰退,GDP增速已连续四个季度大幅下跌。经济衰退之下百业萧条,各行各业苦不堪言,部分企业、包括大型企业,即使申请政府的保就业计划也捱不下去。而伴随的则是失业严峻,最新就业不足率、失业率已创下沙士以来高位。大家在市面上可以感受到本港经济已处在严冬,前景不容乐观,不少市民因此感到不安。

在此艰难时刻,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政府要展现控疫能力,让市民有信心能够战胜疫情,走出困境,同时也要尽力保住经济民生,为推动经济重启做好準备。毕竟,政府已推出了三轮纾困措施,总计超过3000亿元,财政储备也降至约8000亿元,必须考虑长远对公共财政构成的压力,以及结构性财赤所带来的风险,而着眼未来,想方设法复苏经济,始终是纾困保民生的治本之道。政府要令市民看到香港前进的路径,清晰可行的发展路线图,恢复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希望这些都能够在施政报告中得到体现。

毫无疑问,「一国两制」是香港的独特优势。国家提出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为香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更大的发挥空间,香港加入「内循环」,助力「双循环」,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未来复苏必由路径。目前内地已控制疫情,经济复苏势头良好,第二季度GDP由负转正增长3.2%,表现冠绝全球所有主要经济体,且市场体量庞大,香港的金融、法律、科研体系等服务,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在大湾区建设方面,定必有助把握当中的发展机遇。同时,国内「大循环」并不意味着中国「闭关自守」,而是以「内循环」配合国际「外循环」,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双循环体系。香港通往内地门户角色仍无可比拟,可善用「两制之利」,继续发挥连结国际循环的作用,在与东盟、欧盟等的合作,以及参与「一带一路」中,选择盈利高、前景好的项目,积极融入其中,争取成为全球资源整合者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供给者,对沖各种消极影响。

当然,「打铁还靠自身硬」,面对当下错综複杂的内外环境,香港最重要的是巩固既有的优势,调整定位和策略。找到自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切入点,对接国家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开拓进取,是接下来必须做好的课题。如此才能为本港经济复苏注入活力,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库房收入,确保港人福祉及香港长远发展不受影响。(今日时报评论员 周武辉)

上一篇:【商报时评】普检这盘帐该怎样算
下一篇:【商报时评】应正确看待普检成本效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