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隆平院士在「巨型稻」试验田边接受媒体採访。该水稻新种质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新华社。
【今日时报网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夏新界团队昨日在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宣布,该团队历经十余年成功培育出高产水稻新种质「巨型稻」,该水稻父本材料株高2米,单穗500粒以上,目前已获得10多项自主国家专利和国际专利。
袁隆平:前景看好
昨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受邀来到长沙县金井镇现场观摩了「巨型稻」,他评价道,「这( 巨型稻 )是个创新,是非常宝贵的种质材料,生物量非常大,前景看好。」
据报道,以科学家目前的认知来看,水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两大性状。夏新界说,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挖掘,现有水稻种质的「生物量」和「收获指数」都已经接近上限。因此,选育超大生物量水稻新种质已成为水稻育种的主流方向。
据夏新界团队公布,「巨型稻」是在现有优异种源的基础上,运用突变体诱导、野生稻远缘杂交、分子标记定向选育等一系列育种新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单位面积生物量,比现有水稻品种高出50%,经6年的多区生产性试验,「巨型稻」杂交品种的单季产量可稳定达到每亩900公斤。

市场化指日可待
夏新界概括「巨型稻」的优势,除了产量高、口感好,它安全可靠--「镉等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準」。在成熟收割时茎叶仍为绿色,所以可被用于青贮饲料。更重要的是,它适用于发展生态种养模式。
中国科学院新闻发言人、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表示,这种材料为中国水稻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当天,袁隆平还提到,目前「巨型稻」的「收获指数」还有待提高,只有亩产超越1200公斤,所谓「禾下乘凉梦」才有望实现。夏新界说,这正是他所在团队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玉米高产纪录再刷新
【又讯】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昨日消息,日前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对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新疆的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示範田进行实测验收。根据测产结果,共有11个品种单产达到每亩1400公斤,其中最高实测单产达到1517.11公斤,刷新了全国玉米高产纪录。
今年粮食有望再丰收
与此同时,全国秋粮目前收获已近七成,全年粮食生产大局已定。农业部昨日发布消息,初步预计,在今年继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保持在12000亿斤以上,又是一个丰收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