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审视港财经政策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6年12月25日

周八骏

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在其参选行政长官的政纲中突出经济议题,符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香港全局发展实际。尤其,她阐述了关于《基本法》第107条的理解,批评特区政府多年来所贯彻的财政政策,为进一步解决深层次房屋问题和经济问题,指出了一个重要视角。

不应不舍得花钱

《基本法》第107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财政预算案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并与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

叶刘淑仪认为,《基本法》该条文关于「量入为出」、「力求收支平衡」的规定,「可能被错误理解及运用」,「力求」不等于特区政府财政不能够在短期出现赤字或借贷。她批评,特区政府财政「过度保守及缺乏灵活性」,没有在经济低迷时采取财政手段以刺激经济增长;除了推出大规模基建项目外,未在其他经济发展範畴作长远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以解决深层次社会问题。叶刘淑仪的观点,是值得特区现届政府和下届政府重视的。

毋庸讳言,尽管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有关负责官员近几年已不再坚持「积极不干预主义」的说法,但在施政实践中仍然奉传统审慎理财原则为圭臬。过去9年,财政盈余的决算数字远大于预算数字,便是印证。

即使如此,现届政府委任的一个专家小组关于香港财政状况中长期预测的研究结论却是,香港终将出现结构性财政赤字。面对如斯前景,政府的应有态度不应该是更不舍得花钱,恰恰相反,应当是动用现有财政储备,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尽快推动香港经济转型,力争重建持续中速稳定增长轨道。

以尽量省钱来推迟结构性财政赤字到来,抑或以积极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来应对终将发生的结构性财政赤字?不只是两种施政观点和作风之争,而且是真爱香港、真为香港居民福祉之试金石。沿袭上世纪70年代形成的「积极不干预主义」而不知或不愿与时俱进,是不作为的表现,人们有理由怀疑或质疑有关人士的动机和目的。

应推动经济转型

环视全球,财政赤字是所有国家或地区财政的常态,符合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正确的观点和做法是控制财政赤字的增速和规模以限制政府负债总额。如果以推迟香港发生结构性财政赤字的时间来限制财政开支,那幺,香港不仅无法实现向知识经济转型,而且,贫富差距扩大、阶级对立恶化等社会矛盾将迅速爆破!过于保守的财政政策使政府无法推行经济政策,政府不采取经济政策以推动经济转型,香港必定徘徊不前。因为,向知识经济转型需要研究和开发,研究和开发需要巨额资金,但是,香港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研究和开发所必须的资金。

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最近出版的《香港 知识型经济统计透视》(2015年版),本地研发开支相对于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从2007年的0.75%降至2011年的0.72%,2012年和2013年徘徊于0.73%。工商机构的研发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6年的0.42%降至2013年的0.33%。政府机构的研发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2003年至2008年踱步于0.02%,2009年至2013年停留于0.03%。工商机构的研发开支佔本地总研发开支比重,从2007年的48.8%降至2011年的44.4%,2012年和2013年徘徊于44.9%。政府机构的研发开支佔本地总研发开支比重,从2010的4.5%降至2013年的3.9%。以整体创新活动而言,曾进行创新活动的工商机构的百分比,从2003年的45.6%降至2013年的9.6%。

企业普遍缺乏资金实力从事研究和开发,政府有钱却不愿意增加对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无怪乎知识产业佔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7年的27.2%降至2011年的24.2%,2013年虽回升至25.0%,但仍低于2007年。

面对香港向知识经济转型的严峻现实,必须问一个需要深究的问题:为何特区历届政府财政政策一贯保守以致无经济政策可言?第三届政府虽然提出除传统四大支柱产业外,香港需发展六大新兴产业,但是,至今,缺乏相应的经济政策。没有人事更新,旧思想旧作风是挥之不去的。

上一篇:正读选委会选举结果
下一篇:反对派造王不道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