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工业总会主席 叶中贤
过去一年,中美贸易纷争、香港社会事件与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接连打击港商的经营环境。虽然内地疫情稍为喘定,中国统计局3月份製造业採购经理指数(PMI)回升至52水平,重回荣枯线上方,但对在珠三角设厂的港商而言,复工复产是否真的如PMI反映般理想?订单前景又会如何?
粤省产能恢复八成
为紧贴内地港企在疫情中所面对的情况,香港工业总会(工总)在农曆新年后就广东省港企复工情况进行调查,访问辖下珠三角工业协会(PRD协会)逾100家涵盖不同行业(包括电子、塑胶、玩具、医疗用品)的会员企业。据调查发现,企业工厂复工率从2020年2月底的80%上升至3月中逾95%以上的水平。然而,平均产能只有约80%,虽优于2月的65%,但未能恢复至疫情爆发前的水平。这主要碍于交通尚未恢复,内地正採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手段,在湖北、浙江等疫情严重地区实施进出管制措施,广东省亦要求入境港人在地隔离14天,大大减低各类生产要素的地域流动性,使成本上涨,为港企带来不少资金上的压力。
除成本上涨外,港企在广东省复工复产大多面临两大难处:一是复工后面对员工染病风险及所衍生一系列的赔偿负担;二是追赶农曆新年前的订单后,新订单无以为继,数目出现断崖式下跌的情况,更有不少厂商被客户要求停止付运,严重打击企业的资金流以至生存空间。有见及此,PRD协会于2月初向广东省商务厅等有关当局反映港企在抗疫期间所面对的困难,并提出十条应对疫情的建议,包括减税及补贴等措施。针对严峻的营商环境,广东省政府亦作出迅速回应,并公布「中小企业26条」纾困方案,透过减收社保、就业补贴、降低能源成本等多种方式,减轻中小企负担,其中单是减税降费便超过1400亿元人民币。
须善拓内销市场
欧美疫情日趋严峻,预期这些国家会承受严重的短期经济打击,以至中长期可能出现经济失衡。愈来愈多专家包括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团队认为,全球陷入衰退已是「基本预测情境」,为内地製造业的营运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另一边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言人Gerry Rice表示,中国相对有足够财政空间支持渡过疫情带来的经济危机,商务部亦公布《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工作的通知》,当中包括一系列刺激内需,如鼓励汽车消费等经济措施,相信不同地方政府推出相关措施,会对内地整体购买力和消费信心有提振作用。
各港企为新订单和供应链不稳而惆怅的同时,不如积极考虑申请特区政府已优化的「BUD专项基金」来拓展内地市场,採取「中国生产、中国销售」的营运模式,企业更可先为产品申请「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作为开拓内销市场的第一步。工总亦全力协助业界面对经济逆境,透过新开通的「香港工业一路发」服务热线,为会员企业提供申请政府资助计划的资讯及支援。
工总成立60年以来,时刻与香港工商业界同呼吸、共命运,并深感港商极具韧性。在这艰难时刻,工总会持续与内地和特区政府各部门进行沟通,希望当局及相关金融机构能从税务、融资担保、津贴资助以及口岸检疫协调方面担起更有为的角色,急业界所急。各港商亦要主动善用各方资源,努力抗疫。
下一篇::港须準备应对经济大萧条